为什么戊戌变法中遇害的六君子中只有谭嗣同是维新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人没事?
梁启超说,中华民族之真正觉醒,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谭嗣同之死,既是那个时代民族觉醒的典型代表,又受到当时时局和个人性格共同影响所致。
谭嗣同成长的背景,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局面下,他本人能文能武,面对民族危机,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战败,谭嗣同深以为耻,遂果敢决绝地投入到维新变法的大潮中,他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成为那场运动的中坚力量。
谭嗣同发出了维新变法中的最强音:他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呼吁男女平等,甚至于矛头直指封建的君主专制。这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欲除之而后快的时局因素。
但谭嗣同之死,离不开性格的因素。谭嗣同身上具有侠士和叛逆精神,不成功则成仁。谭嗣同本来可以事先逃走,但他选择了为中华变法而流血牺牲。这个举动背后,也离不开他与身为保守派父亲的分歧,父子意见相悖,并为此大吵过。我们有理由相信,谭嗣同的慷慨赴死,是对与父亲决裂后的一种意气用事。当然并不能因为这点,就弱化谭嗣同的牺牲精神。
谭嗣同是被用钝刀砍了三十来下才死的,这是统治者的残忍报复。谭嗣同死后,人头在混乱中遗失,后来,据说北京的湖南浏阳会馆,为谭嗣同打造了一个黄金人头,连同遗体送回浏阳安葬。
不幸的是,谭嗣同的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盗墓贼挖掘,他们以为会找到一块人头大的金块来。
但愿英雄从此能永远安息吧!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颐和园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终于忍无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并圈禁了光绪皇帝。
9月25日,在荣禄的嘴里得知,维新派竟然怂恿袁世凯要围园杀后,慈禧太后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一声令下,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后被抓,甚至连审问都没审,三天后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就这样,谭嗣同的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他明明可以跟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逃走,为什么不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下谭嗣同,他为什么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头号罪犯”?
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他本身是出生于一个很传统的官宦之家,他父亲得益于科举制度,才步入官场,他却异常排斥科举;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激进,且亢奋又愤青的人,但是又专注于学禅,成为佛学彗星;他著有《仁学》一书,却杂糅科学与宗教,夹杂唯物与唯心,整部著作都是分裂的矛盾体;他宣传资本主义,提到“愈俭则愈陋”,但同时他又怕别人闲话,提倡妻子节俭……
谭嗣同其实挺倒霉的,他之前在湖南的时务学堂教书,跟梁启超一起培养了大批维新人员。直到1898年8月底才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被光绪帝召进了京城。
9月5日才跟林旭、刘光第、杨锐等一起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到谭嗣同被捕入狱,不过任职了短短20天。
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按照谭嗣同临刑前自己的说法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实际上谭嗣同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各国变法是成功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是有流血的。而不是,因为有人流血了,那么变法就一定能成功,谭嗣同是学佛学的,因果关系总得搞明白。
不然的话就变成了,一场战役还在打呢,来一句,当年刘邦不是也总是打败仗吗?我们这次不能赢啊,必须跟刘邦的彭城之战一样战败,才能迎来下次的垓下之战。
那么谭嗣同究竟为什么不肯逃跑呢?
标签: 永远的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