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要说到“你要到女人那里?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谢邀,尼采是个疯子。
人们以为1889年尼采在都林广埸抱着受虐的马脖子哭得晕厥过去,后来被朋友和家人送到精神病院走过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是他的疯狂时期。而个人的看法与此相反,当他眼泪蹦出的那一刻才是他由一个疯子回归正常人的表现,只是处于颠狂时代的人们己无法判断什么是颠狂,19世纪的欧洲就是个颠狂的时代,牠孕育了两次世界大战。
回到正题,尼采说带着鞭子找女人就是一句疯话。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才是令女人驯服的鞭子,而且他天生就缺这么一根鞭子。就如同他打着灯笼喊″上帝死了",而内心深处的那点荣耀却来自于上帝一样。尼采是一位牧师的儿子,他的父亲还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只可惜在他5岁时,父亲就死了,他是家里惟一的男丁。可以说尼采从小是女人堆里长大的,父亲是他一生的骄傲。他曾回忆到“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这种孤独的快乐,使他羞涩而封闭,失去了向女性表达情感的勇气和能力(也就是那根鞭子)。而当不明究里的女人离他而去时,他又用孤傲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当那个他所倾心的学生俄国女孩沙乐美离他而去时,他找到的理由竟是他拒绝了一个女人对天才的玩弄。就象他以父亲为骄傲,年轻时也梦想成为一个牧师,当这个梦想在时代的颠狂中破灭时,他走向另一个极端,幻想着自已杀死了上帝,而重新塑造出超人。这不是疯子是什么?
中国有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当面教子,背里教妻。这后半句和尼采的那后半句是相通的,只不过中国的谚语比尼采的比喻更含蓄罢了。大概率而论,与男人相比女性更多有生物的感性认知,由感性支配行为,即跟着感觉走。‘不需要理由’最具代表性。所以,女性在生活中往往走着走着不着道,而她们自觉正确无比。其次,女性的虚荣甚于男性。君不见古书早有形象的阐释‘妻美我者……妾美我者……’。更重要的不在于有求而在于虚荣,甚至是虚伪。这个可以理解——在男权社会,这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技能。由此派生出比较多的谎言。谎言的目的是自保,让自己更有安全感。其三是喜欢被‘哄’。哄和骗是个双胞胎。一个丑妇听到‘你真漂亮’这句恭维的哄人的话时,她会十分受用——她获得了欣赏和认可。‘哄’得她得意忘形忘了“骗”字。其四,男女性别严重失调,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当下,中国女性传统温柔渐渐被强势所代替,在情感层面有更多的选项可以满足她们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不着调的感性+自保的虚伪+得意于被哄+永不满足的欲望=灾难=男蝇们的空子。这种灾难会从女性的经历漫延到她的家庭。所以,为了避免女祸,须‘背里教妻’,也须听尼采的,“带上你的鞭子”。喻洪敏一句话被网一反骂了好久,我说了这么多治肯定也会招来骂声一片。
这句话出自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过,是一位年老的妇女对查拉图斯特拉说的一句话:“你到女人那里去?别忘带你的鞭子!”正是这句话,使得尼采经常蒙受不白之冤,被误解为一个男性至上主义者。在尼采的哲学思考活动中,需要借助于“女人”这一意象才获得恰当的表达,所以他说的“女人”已不是简单的群体指向,而是赋予了哲学的意义。
一、“女人”和“鞭子”的浅析
尼采曾经针对这句话痛苦地说“不能这样理解我的思想。”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与字面含义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这句话的直接含义从逻辑上分析有 3 种可能性:第一,用鞭子打女人;第二,用鞭子打男人;第三,用鞭子做游戏的道具,即互相“鞭打”。尼采这句话的深层无意识动机是想引起世人,尤其是女人的注意。
既然说到鞭子,我们还会注意到一张保尔·李、尼采和莎乐美三人合影照片。这张照片里尼采与保尔·李拉车,莎乐美坐在车上挥舞一条鞭子驱赶他们,这又怎么解释呢? 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按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句话,这就大大地误解了尼采。尼采在《在沙漠之少女群里》对“少女”又极尽了赞美,简直可说把“可爱的少女们”奉为女神了,可见他对女性是很友好的。
二、 尼采的性格分析
纵观尼采的一生,孤独是尼采性格的一个基本特点。他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他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他特别希望拥有一个异性知己,但是他从未拥有过,所以他讲的这个鞭子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想象之物。 尼采幼年丧父,由母亲带大,母亲是一个很保守的人,这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他变得很敏感,这不是他希望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很男人,为了历练自己,他参军上战场。
尼采感情之路不是很顺,谈过几次恋爱,也求过婚,但是都没有修成正果。尼采一生没有结婚,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女人,或者说他没有这个缘分。尼采说,“我去哪儿找妻子呢?而且要是我碰巧遇到一个,我是否有权要求她和我过同样的生活呢?”哲人的世界总是充满思辨,有时我们旁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好累,这对于本人也许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三、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创作于尼采晚年,在书中,尼采将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定义为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生命意志者:查拉图斯特拉既是“超人”的预言者与宣讲者,又是带来永恒轮回思想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最初是作为宣讲“超人”的教师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结尾处查拉图斯特拉被称为永恒轮回的教师。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从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渴求出发,创立了对于生命的新教诲,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哲学。
资料参考
1、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 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
3、 白新欢 《尼采哲学的“女人”意象及其意义》
标签: 别忘了把我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