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包含哪些学问?
国学文化,今天的很多人一提到这个词就认为是儒学,这其实是把国学这个含义的外延缩小了,儒学应当只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而不应当认为国学就是儒学。
我是文史小论坛,欢迎各位关注+点赞+评论哦!
那么,到底何为国学?这是今天那些质疑我们发展国学文化所常质问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们国学文化爱好者应该搞明白的一个概念。我在这里就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博学之士不吝赐教!
所谓国学,在晚清民国时期就被许多大学者提出来,例如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创办章氏国学讲学会,出版了《国学概论》、《国顾论衡》、《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等著名的国学书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时,大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就提出了“大国学”的设想。到了2007年,季羡林老先生正式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即
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之为国学。
季羡林老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即我国历史上在我国地域之内创造各种学术的总和就是国学。
如果大家还是不太明白,要说得更具体一些的话,那么从各个领域来看,国学应当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考据学、中医学兼及目录、版本、校勘之学,上至天文星象,下及地理山河等,所谓无所不包。
若从传统的图书分类来看,国学则应当涵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
所谓“经”部则包括儒家的“十三经”,儒家的经典最初只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后来《乐经》亡佚,只剩下五经,所以汉朝从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只设立五经博士,汉朝以孝治天下,增加《孝经》作为经典,加上原本的五经以及《论语》,称为“七经”;到了唐代,《春秋》被分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礼》被分成《仪礼》、《礼记》、《周礼》,加上《尔雅》,称为“十二经”;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把《孟子》的地位抬高,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再加上《论语》和《孟子》,称为“四书”,《孟子》一书进入了“经”的行列。
至于“史”部,主要包括了历代官修的正史,如“二十四史”,以及传记、史钞、地理、职官、政书、目录等。
“子”部书则有些复杂,除了主要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以外,凡不能放入“经”、“史”、“集”的书籍都统收入“子”部书,例如《孟子》一书在宋以前就属于“子”部书。
“集”部主要包括文学一类的书,历史上文人的诗集、文集、词集、总集、别集等。
若是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国学则要包括先秦的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文学上主要有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各位赐评!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所著的《国故论衡》一书。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对“国学”这一概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释,他说:“国学应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由此可以把“国学”定义为:是中华各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
“国学”的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历史、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宗教、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天工开物、百药百医以及军事学、谋略学、阴阳五行学等等。
按学科分,可以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训诂考据学、版本学、军事学等等;以图书类别分,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基础,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诗经、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等等;从思想体系上分,可以分为儒、释、道三家学说。以上就是“国学”的涵义和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至今方兴未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一些国学内容。“国学”是中国人立身之根本,处世之基础,更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国学”经典浩瀚如大海,深广如苍穹,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能通其一、二就很了不起了。
仅供参考。
任何一门“学问”在理论上都要有研究的主题和目的,以及主题和目的是什么的解答。那么,中国古哲人的学说思想集合,近代人统称为“国学”。然而,当下国学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是什么,以及主题和目的的解答,就是国学是什么或者说是第一命题的解答。说到底,国学的本质,或研究的主题和目的,用当下的语言表述就是中国哲学。那么,什么是中国哲学呢?通过中国古哲人的学说,或国学的主题和目的,我可以这样来定义“国学的主题和目的或哲学”(西方哲学是什么?是无法定义的,原因是舍去了上帝的追问及解答): 人类在爱智慧的过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及其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称之为哲学。 中国古哲人解释了是“谁”创造了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解释了宇宙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体,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质世界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即中国古哲人在2500年前,就告诉人类是“谁”创造了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以及告诉人类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之德,亦即人类世界之上有客观绝对性、终极性、真理性的道德普遍原则(西方伦理学或现代伦理学,是无法定义或无法说清楚什么是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普遍行为准则是什么),中国古哲人伟大啊!
诸如,西方哲学体系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1、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是“神”还是“谁”?“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是什么?或者说,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是什么?
2、宇宙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3、人类世界伦理的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行为准则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人类世界之上的最高、最为普世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这些统摄一切学术的千古之谜无定论问题,西方哲学或科学是难以回答的。
而且大家争论的总是那些老问题,又如:世界本原到底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世界的规律性到底是客观固有的,还是人类思维的结果?真理性的知识到底是来自经验的归纳,还是来自理性的演绎?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西方哲学没有统一认同的说法,但是,大家针对“现象界”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有两点。说法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说法二:哲学是“爱智慧”。
标签: 国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