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无结果,只是因为不勇敢吗?
《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无结果,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很难理解少安和润叶做出最后分手的决定。那个时代城乡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一个人能吃上商品粮,成为公家的人,那是一家人的荣耀,也会让其他人眼红的事情。也就是说吃上商品粮就处在另外一个阶层,远远高于普通农民。少安是一个农民,润叶是县城小学的教师,也就是国家干部,是吃商品粮的阶层。现在看来,或者以现在年轻人的恋爱观来看,少安和润叶的爱情不存在任何感情上、经济上、门第上的障碍,他们只管相爱就够了。但那个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或者说生活好一点是第一位的,爱情是生活的奢侈品,也就是说它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鲁迅先生曾说过:“人首先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少安是一个很有头脑、很有作为的优秀农村青年,但他也是一个十分清醒的农民,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明白自己的地位。在当时,他给不了润叶幸福的生活,他们短暂的爱情浪漫一定会消磨在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润叶的父亲田福堂,知道少安和润叶相好后,气急败坏地对少安说:如果你少安娶了我家润叶,就等于在先人们的坟上拉了一泡屎。语言和口气是极其恶毒的,让人接受不了,但绝对真实可信。在农村谁也不会否认田福堂说错了。我不否认,当时的农村有大量的“两半户”,也就是农村夫妻双方有一方是工人或干部,也就是一方是吃商品粮的,他们之间存在真正的爱情和生活。但我觉得路遥之所以伟大就是他抓住了矛盾的焦点、抓住了生活的普遍现象。我们为两个真心相爱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感到难过,为那个时代的农民有太多的无奈感到痛心疾首。它是特殊时期中国农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一个时代人们心路历程的真实记载。
归纳以上所说,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无结果,不是他们不勇敢,而是生活的无奈。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田润叶爱情无结果,并不是他们不勇敢,而是因为:
农村浓厚的传统观念是孙少安与田润叶爱情悲剧的客观原因。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在1988年5月25日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全书以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国城乡经济改革为背景,写出了双水村农民青年孙少安、孙少平的奋斗史。爱情,必然根植于时代的土壤,离不开客观现实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俩的爱情是真挚的、深厚的。
长大后,两家经济状况不同,他们的成长道路也有所不同。润叶的父亲是村里的支部书记,润叶也就有了经济条件去读书,最后在县城里参加了工作,当了一名教师,成了公家人、城里人。而孙少安的父亲孙玉厚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越来越贫困的家境使少安不得不13岁就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支撑家庭。田润叶的父亲知道了田润叶和孙少安的事后,他觉得丢不起脸,于是极力反对。门当户对的封建等级观念在田福堂以及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对于农民孙少安和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李登云的儿子李向前,田福堂更愿意选择后者。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为了反对这段爱情,采用了各种手段,给少安扣黑帽子、当众侮辱少安……,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少安屈服。当少安在他和润叶的爱情陷入绝望的境地时,他想起了唯一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就是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他打电话给福军叔,说李向前和润叶根本就没有爱情。电话那头,田福军叹了口气说,少安,我现在的处境非常的不好。那一刻,少安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一个在城市,一个在农村,这种城乡文化经济的悬殊决定了田润叶的浪漫必然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这一对青年男女.最终迫于舆论和压力而没能走到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下浓重传统观念注定的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孙少安的性格是他和田润叶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孙少安和他生活的黄土高原一样朴实,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一样善良,敢于担当。因为家境贫寒,孙少安作为长子,13岁就辍学在家,协助父亲,担起养家的重担。
他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当孙少平说;“你就只知道为别人,你就不知道想想你自己!”孙少安说;“你知道个球,这世上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你情我愿就能定下来的。我想和你润叶姐好,但我不能,我不能让她和我这个农民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孙少安最终和秀莲成婚。孙少安知道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一个人幸福!而他的家庭和润叶根本不配,他明白自己此生就是个农民,一辈子要和土地打交道,而润叶是个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没有什么交集,他知道润叶要是嫁给他,只能和他一块受苦!他觉得他没有资格去承受这一份爱,这样的相爱对润叶是不公平,所以他放弃了这份爱,然后一个人对着面前的土地哭喊,这是不得已的决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不是他们不勇敢,而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美丽真挚的爱情是那么的脆弱。也唯有这今人悲叹的爱情,才彰显出人性的伟大和善良!
标签: 学前班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