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适合三、四年级孩子阅读的课外书推荐吗?
老师一枚,家有孩子三年级!
首先,非常肯定您的做法。三年级还在亲子共读的家庭实在不多了。很多对阅读比较重视的父母,等到孩子能自主阅读时,都是把书甩给孩子自己读。但您还能坚持亲子阅读,要为您打call!
其次,三四年级的阅读标准是“每年的阅读量不能低于200万字”,“能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思想;对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能提出问题;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词典理解;能简单复述文章大意,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等……” 钱志亮说过,这时候阅读数量越多越好,阅读的种类也是越广越好,便于孩子积累以及后期的应用。
最后,孩子阅读得多,精读的透,肯定能提高写作水平。不单单是写作水平能得到提升,还有阅读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洞察力等都会提到大量提升。我家孩子不仅读过《胡小闹日记》,还读完了学校开出的书单,还阅读了其他文学、漫画、侦探、科普、历史、地理等书籍。
现在附上部分书单,希望对您有帮助!《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爱上阅读的妖怪》《夏洛的网》《用手唱歌的雅雅》《傻狗温迪克》《神奇的谎言》《时代广场的蟋蟀》《将军胡同》《柳林风声》《最后一头战象》《格林童话》《写给儿童的中国/世界 地理/历史》《长袜子皮皮》《我亲爱的甜橙树》《爱丽丝漫游幻境》《亲爱的汉修先生》《丛林故事》《列那狐的故事》《小王子》《八十天环游地球》……
我觉得孩子习惯的养成还是要靠父母言传身教,指望孩子读一些书就自己改掉坏习惯并不现实。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是非观,明白什么对什么错,孩子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他们有时只是做不到,这时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和矫正(用孩子喜欢和接受的方式)。
性格养成我推荐一个好方法,就是让孩子选择一个积极正面的偶像,(小孩子喜欢追星,也抵挡不住个人崇拜,拦也拦不住,不如往好的方面利用)可以是明星,政治人物,历史人物什么的,看他/她什么性格,孩子有时会模仿,同时家长也可以举偶像的例子教育孩子,比如偶像总是衣着整洁,所以你也要爱干净什么的。
至于课外书,那要看孩子兴趣,家长再做筛选。
简单推荐一下
1.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要选有名的,这些书以后会有用的,以后当个作文素材什么的绝对没问题。
2.神话故事(上古时期的中国,比如女娲造人....以及基督教的一些:亚当夏娃....还有希腊神话,比如宙斯阿波罗.....)同理,这些书以后也有用,可以让孩子简单了解其他文明起源,以后学历史,写作文时候用得上。
3.历史故事或者成语故事: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4.四大名著儿童版的那种,喜欢就读,不喜欢也不要勉强。我觉得老版的电视剧让孩子一天看两集挺好的,不要觉得没用(爸爸去哪儿刘烨的儿子诺伊也是西游记的粉丝,刘烨妻子是法籍犹太人,他们让孩子看西游记肯定觉得这是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好方式)
4.一些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著作,昆虫记什么的
ps:我的观点简单说就是选孩子感兴趣的有名气的以后用的上的著作。
我觉得这是最省力的方法,因为一些书籍你没读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内容,而名著是经过无数人和时间筛选出来的。
春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过春节有时又叫“过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年”的最初含义是谷子成熟的意思。古时人们把谷子的生长周期叫做“年”。先秦过年,人们要喝“春酒”,祝“改岁”。到了晋朝,增添了放爆竹的习俗,使节日气氛更浓。
那么,春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商朝有个青年叫万年,见节令混乱,影响农牧业生产,便通过测日影和滴漏记时的办法,定准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便把节令定得准确一点。
当时的商朝群主祖乙对节令不准的状况也很恼火。节令官阿衡为了推脱自己的无能和失职,说要祭拜天神才能定准节令。万年则认为祭神是徒劳的。他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和漏水器求见祖乙,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说明日月运行的规律和节令不准的道理。祖乙听后觉得有理,就下令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让万年在里面研究。阿衡恐怕万年把准确的年历研制成功,揭穿自己失职和阴谋,便重金收买一个刺客前去行刺,可是万年日夜都在日月阁里工作,人不出来,加上周围警戒森严,刺客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最后只能决定不用匕首而用弓箭来射死万年。当万年的身影在窗边出现的时候,刺客迫不及待地放出了一箭,正中万年胳膊。卫士闻声赶来,捉住了刺客。一审讯,原来是阿衡收买来行刺的,便上报天子,把主谋和凶手处以极刑。
天子闻讯,赶去问候万年的伤势,这时准确的历法已经研制出来,万年便禀报道:“现在正是子夜,旧的一年已去,新的一年将临,望陛下给这新春届临的时日定个名称吧。”祖乙沉吟片刻,欣然道:“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于是,每年新春的第一天,就成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春节一年一度,所以又称过年。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谷子成熟,仓囤满盈的时候,所以,人们也称这为“过年”。
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关于春节的来历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节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并不久1913年,国民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每年正月初一为春节。到如今,正好100年。”《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告诉记者。事实上,“春节”的叫法,原本是属于立春的。汉代前的历法,将立春这天定为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各位对于春节的由来和过年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到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共同探讨。
标签: 圆圆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