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标语,三夏标语大全

ysladmin 55 0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问史令试图综合各方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澶渊之盟”的分析认识。

首先,“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经过长达20多年的战争后,相互妥协并于1005年在澶州缔结的盟约。和约内容为: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其次,站在正统史学家的观点看,后世许多人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城下之盟,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那么“澶渊之盟”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首先,从盟约的内容和双方意图来看,它不关乎一方面临生死存亡的武力威胁,也不是一方屈服另一方的产物,而是宋辽双方都面临着重大国内矛盾,继续战争到底对双方都会带来重大不确定问题时而相互妥协的产物。其次,从签约主体来看,宋辽双方都是彼此承认的独立的国家政权实体,是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宋称辽为“北朝”,辽称宋“南朝”。第三,尽管条约是双方妥协后真实意思的表示,是平等条约,但从条款上看,确实存在不平等的色彩。比如,岁币一条,比如“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间道”的限制,使得宋朝丧失了修整武备的合理性。

三夏标语,三夏标语大全-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澶渊之盟”签订后,对宋辽两国的战略走向的影响。“澶渊之盟”对宋朝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使其朝着轻视武备、重文抑武的国策进一步发展。这种国策在面对金人的南下时,最终也酿成了“靖康之耻”,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但正如元朝诗人郝经所写“自古中原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导致北宋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为“澶渊之盟”对北宋国策的战略影响上来,换句话说,如果宋朝定下重武尚文的国策,就不会灭亡了吗。“澶渊之盟”对辽朝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自此辽朝放弃了南下的国家意志,开启了与宋互市贸易,友好相处的国家交往。

第四,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极大增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最终都归于中华民族大一统。这才是百姓之福。

因此,站在这个角度看“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利弊,就会得出自然的结论。

三夏标语,三夏标语大全-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表面上看,以当时北宋的局势说,这确实是一桩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堪称宋辽双赢的和约。

而要了解它对于宋朝当时的意义,就得瞧瞧北宋此时的国情。虽说后世一直管宋朝叫“富宋”,但彼时的北宋,先前被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多年折腾,军队被瞎指挥赔惨不说,治国还治出了西南大动乱。待到宋真宗接班后,正接盘个内忧外患的烂摊。《澶渊之盟》签约前的七年,宋真宗玩命励精图治,也不过是艰难稳定了朝局。

比起从白登山撤下来后,咬牙与匈奴和亲的汉高祖刘邦,甚至渭水边上忍辱送钱,换得突厥洋洋得意的唐太宗李世民。澶州城里宋真宗的处境,虽说没那么糟,情况却也类似——大宋此时最急需的,同样是可以休养生息的和平。

三夏标语,三夏标语大全-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澶渊之盟》的签订,不止来自这个处境,更来自当时宋辽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历经二十五年血战的宋辽战争,此时已经打到精疲力尽的地步。宋朝北伐无力,辽国南侵也常头破血流,这次更是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两家已经势均力敌到“谁进攻谁找死”的地步,那么和平,就成了最理智的抉择。《澶渊之盟》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这二十五年里,无数宋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打回来的。

而以条款的内容说,此时的北宋更是长出一口气,特别是被后世诟病的三十万岁币,在好些史书里,更被描绘成“沉重的负担”。但以北宋宰相王旦的话说:“虽每岁遗赐(送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比起花费巨大的战争来,这钱对当时宋朝,确实只是“小钱”。

而且就是这点“小钱”,也未必是宋朝买单。《澶渊之盟》里的附加条款,就是宋辽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所谓的岁币,更是“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也就是说,宋朝通过每年从辽国身上赚到的钱向辽国支付岁币,换得辽国乖乖信守和平。算盘打的非常精。

但对于当时北宋来说,真正的意义,更不在这点小算盘:宋辽边境和平后,不单贸易做的红红火火。原先尸横遍野的战场,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农田,经济民生从此直线恢复,北宋耕地暴增到五亿亩,人均财富增加三倍多。这换来百年和平的条约,启动了宋朝经济民生高速发展的时代。

就连杀得满身战伤的北宋军队,也在《澶渊之盟》后腾出手来,教训勾结辽国的西北党项等势力。特别是宋真宗晚年时的三都谷之战,数千宋军更是一战击溃数万党项吐蕃联军,杀得西北“十万胡尘一战空”。北线和平的宋王朝,从此开始步步为营,对西北地区进行经略。倘若北宋的军政武备,一直能保持这样的积极劲头,那么条件好得多的北宋,复制汉唐时代的热血崛起战史,同样指日可待。

但是,这却也恰是《澶渊之盟》,在给北宋带来繁荣的同时,留下的恶劣后果:自宋太祖时代,宋朝的强大武备体系,却随着《澶渊之盟》后的和平景象,以及宋真宗的去世,越发的荒废衰败。

宋真宗去世后,边境压力越发松弛的北宋王朝,脑筋里竟越发没有了“武备”的这根弦。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即使是北宋投钱最多,装备最好的禁军,竟连基本训练也荒废。宋仁宗时代的枢密使田况,就痛骂过宋军训练的怪现状:每教射,皆望空发箭,即使能中,亦不能入——射箭放空箭,打得中也射不死。这样的废品军队,如何保家卫国?

为什么会如此废?因为就连北宋的军政决策者们,那些号称“名相荟萃”的精英们,都对武备发展极不感冒,满以为有一张《澶渊之盟》约束,辽国人做不了妖,那大宋还练兵干什么?培养武将和我争权?典型北宋名臣司马光,一说到军备,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诸如“宋朝人怎么练也打不过西夏人”“割让西夏土地换和平”的怪论,都是来自于他。

甚至最起码的武器制造,《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也是各种废,号称有全世界最大军工生产体系的宋朝,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兵器生产竟到了“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的地步,这还是北宋装备最好的禁军。也就是说,宋金莫说战斗力如何,就连兵器装备,都是百分之八十不合格,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如何不弱?

标签: 三夏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