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如何做自己的计划?
1)在白纸上,书写月度目标清单,上月没有完成的事项纳入本清单。记得标注序号。
2)评估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指标包含“价值系数”、“耗时”、“资源”、“截止时刻”。
价值系数分为5个等级,5-非做不可;4-委托他人做;3-可做可不做;2-搁置;1-不做。
耗时按照3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如果是3小时,意味着要6个时间单位。
每天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你可以控制的不过6个时间单位,其余时间会被系列的杂事、开会、电话等内容打断。
做这一步的意义在于量力而行,不要幻想自己是神仙,每个月拥有时间你是有限的,可支配的更少!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3)将保留下来的目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优先排序,此刻将目标清单升级为2.0版本。(见清单1)
4)拆解目标,把每个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必须匹配时间、责任人、完成时间。此步骤可以用思维导图绘制。(工具2)
5)将思维导图中的重要事项和关键节点填进“月度行程表”(主要是要会见的人、出差安排、开会、重要项目准备)。固定后,将这些内容输入手机,主要以与他人的约会事项为主。(工具3)
6)生成代办事情总清单。随时对照检查和紧盯,完成一项就勾选一项。(范例4)
7)生成交流清单、检查清单两类,每个被委托的人一张交流清单,每件关键任务一张检查清单。注意清单格式。(范例5)
8)平时会发现一些遗漏部分,及时增补进入月计划和总清单。
月计划的最终成果就是一张行程表+一系列的备忘清单。
工作计划,简而言之,把每天要做的事列下来。
我指的计划是用来实现某个目标的步骤列表,其中包含了时间和所需资源,它能促进任何更高效的执行。
比如,你要找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老师谈内容合作。“找老师谈合作”这样的,不叫计划,是任务清单。“找老师谈合作”这6个字使完成这个任务变容易了吗?没有。使完成这个任务变高效了吗?也没有。
计划,一定是一个缜密思考过程,是个颇费心力的事。同样是找老师谈合作,我会怎么写?
1.上当当网看时间管理类书籍,找国内作者。
2.浏览书的口碑,选出口碑不错的三位作者。
3.看作者的公众账号,社交媒体,判断作者的风格。
4.在知乎上听听他们的课,判断哪位是我想要的。
5.梳理出合作框架,双方的需求和利益点,通过社交账号给老师发消息。
看出区别了吧!我是怎么列出来的,有四步:定义结果,头脑风暴,组织整理,心理预演。
心理预演完毕,完整的一遍自然计划完成。按照计划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再发现新问题。而那些傻傻的只是把“找老师”三个字写下来的人,可能一打开浏览器,就已经开小差干别的去了,一上午磨磨叽叽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所以,请你务必记住,计划是用来促进任务执行的步骤,计划的过程是个思考的过程,要把有难度的任务分解、落实,形成有效的计划。每天有目标有节奏的工作,还愁工作效率上不去吗?
到底应该怎样给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呢?
感谢邀请。我首先要说的是:新形势下择业理念与传统的择业理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应自己的职业,如何在岗位上谋求更大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探讨。就我经历和接触的相关行业经验来看,我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朋友们参考。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年轻的朋友,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不是所学专业无法对口,就是应聘的岗位不能尽如人意,有一种明显的失落感。无奈中总是反复跳槽,始终不满意。这种情况说明,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社会阅历少,没有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因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第二,要多学习,多认师,把生活作为自己的老师。年轻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职场中,适应能力相对比较脆弱,知识面如果狭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比较困难。我个人认为踏入社会和职场,一定要学会谦虚,戒骄戒躁,要把你身边的人当朋友,作老师。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工作起来才会顺风顺水。第三,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我多年来的经验来看,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在师范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到部队后,又考取了新闻系,后来到报社工作。转业回到地方后,总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又通过自学,先后拿到了法律本科和经济管理本科文凭。就目前看来,我个人感觉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场、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
综合来看,只要能够调整好职场心态,善于进取,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上观点如有不妥,请见谅!
标签: 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