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
宋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1958年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
教育孩子,您有哪些经验与收获?
首先,我不是老师,可能说的不够全面,不够细致。
但是,教育孩子,自己有切身的体会。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0到三岁,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窗口期,尽可能地让孩子们通过视觉,来触摸外界。
会走,会跑了,让孩子们尽情尽兴地顽皮,公园,游乐场,让孩子们挥发自己的童稚。
上学前班了,开始拼音识字,就带孩子们到书摊,书店,挑选孩子们喜欢的小儿书。
到了小学,从来不另外给孩子们添加作业负担,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作业完成后,自己先认真检查。末了,我才逐一认真核对,然后在错误地方划线,还是让孩子们自己改正。
实不相瞒,我也有自己的教鞭,不曾落下,孩子们也战战兢兢。孩子们有时也因为一道题反应不过来,自己急的跺脚,哭鼻子。
于是,我一步一步提示,直到教会孩子们弄懂为止。
小学六年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除了学习上的帮助关心。每周都会放下手里事情,陪陪孩子们,逛逛商场,给孩子们买些需要的书籍,还有取得好学习成绩后应该得到的物质奖励。
女孩子就是布娃娃之类的,男孩子们则是遥控汽车,或者是能启发他们开动脑筋之类的玩具。
也会领孩子们爬爬山,散散心,或者旅游,开拓孩子们的广阔视野,补充孩子们的户外知识。
在家里,让孩子们自己收拾自己的小窝,做到干净整齐。并鼓励孩子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到了中学,青春期的孩子们应该更多地,细心地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更加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的信心。并且教育孩子们慢慢学会独立生活,为以后踏入社会奠下根基。
标签: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