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乞儿的全名为什么叫苏察哈尔灿?四个字,好特别?
苏察哈尔燦是无厘头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的人物,在其他一些电影中,苏乞儿有时也被直接称作苏燦。其实,在《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中,苏察哈尔燦有时也被称作苏燦。说到底,这就是一部无厘头电影而已,苏察哈尔燦为什么叫苏察哈尔燦?编剧想出来的呗!还能为什么?
这部电影的编剧还是颇有些历史功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电影中苏察哈尔燦的父亲是广州将军,而这个职位通常只由旗人担任的。当然,旗人中也有汉军和包衣,汉姓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显然编剧并没有把这对父子设定为汉军或者包衣。其实,苏察哈尔氏是清朝八旗蒙古的一个姓氏,其祖上则是蒙古帝国和元王朝的“国姓”——孛儿只斤氏!
苏察哈尔氏的由来
清天聪八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兵败后死于天花,其子额尔孔果洛额哲率蒙古察哈尔部投降后金。后来,林丹汗的子孙全部被编入了镶白旗蒙古牛录之中,以原部族名、改姓察哈尔氏。再后来,林丹汗庶出的一个孙子顾哈伦因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征战有功,受封镇国公,他的儿子土卜图也因功受封二等台吉。这位土卜图后来曾长期担任江苏按察使之职、驻苏州,于是土卜图的子孙便在苏州定居了下来。因为长期定居苏州,察哈尔氏的这一支便改为了苏察哈尔氏,这就是苏察哈尔氏的由来。所以,清朝无论是察哈尔氏还是苏察哈尔氏,都是元太祖铁木真的后裔。苏察哈尔燦可不是什么苏燦,而是“孛儿只斤·燦”,妥妥的蒙元“黄金家族”后裔!
苏察哈尔燦父亲的原型
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由已故吴孟达先生扮演的那位八年没有去过军营的广州将军想必诸君都印象深刻吧?很多人都认为,他是编剧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毕竟香港毗邻广东,将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为广州将军也的确是没有任何违和感。不过,这位苏察哈尔将军恐怕并不完全是杜撰出来的……
根据史料记载,土卜图的孙子本智在嘉庆十八年的确担任过广州将军一职,而且还承袭了四等台吉。所以,电影中说苏察哈尔燦父子是“功臣之后”并不是空穴来风。想必电影的编剧对这段历史还是知道的,所以才将苏察哈尔燦父亲的职位设定为了广州将军而非其他职位。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更何况还是一部无厘头电影。本智出任广州将军是在嘉庆十八年,彼时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还没有出生……这两个人发生交集的情况,在真实历史上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综上所述,苏察哈尔氏并不是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编剧杜撰出来的,这个姓氏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是蒙元的“黄金家族”后裔!但苏察哈尔燦这个名字肯定是杜撰出来的,在清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名字。无论是八旗满洲还是八旗蒙古,通常都是只言名、不带姓。比如和珅,他姓钮钴禄氏,但在清朝时通常只称他和珅,而不是“钮钴禄·和珅”。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广州将军本智,在清朝时他就叫本智,而不是“苏察哈尔·本智”!充其量也就是写作“本智 苏察哈尔氏”。
换句话说,如果苏察哈尔燦真的存在,他也只能叫“燦 苏察哈尔氏”。但清朝的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子弟取名,根本没有取单字的!所以,苏察哈尔燦这个名字只能是电影的编剧杜撰出来的。最后顺带说一下“XX·XX”这个姓名格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末代皇帝溥仪登记户籍时才出现的。民国之后,旗人大多都改了汉姓,包括溥仪的亲弟弟溥任,也改了金姓、叫金友之。但溥仪没有改,在登记户籍时总不能让人家临时改姓吧?于是,有关方面便采取了一定的变通,将溥仪的姓名登记为了爱新觉罗·溥仪。其实,在清朝时根本没有这么称呼的,溥仪就叫溥仪,充其量也就是“溥仪 爱新觉罗氏”。所以,现在电视剧里的那这个什么“钮钴禄·甄嬛”“富察·傅恒”之类,纯属编剧杜撰,当不得真。苏察哈尔燦亦然,诸君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古代皇帝称九五之尊,谁能解释一下,为何用"九五"两位数字?
“九五”这两个数字不仅在古代了不得,长久的文化底蕴下,中国人对于这两个数字是很敏感的。
封建王朝里,“九五”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象,遇到这个数字一般都会刻意避开。
比如苏雪林在其95岁的时候写回忆录,就故意命名为《浮生九四》,也不想称“九五”。
那么,“九五”这一数字在传统文化当中为何如此尊崇呢?
这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上的常识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和《易经》有关,但可能并不清楚为什么和《易经》有关。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在传统文化典籍里地位极高,人们早已经不将其视作占卜的迷信,经常对它进行文化上的解读。
《易经》中的卦象是用两种基本符号组成的,一个叫做“阳”,用一条实线表示;另一个叫做“阴”,用一条中间有断开的虚线表示。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它们在周易当中统称为“爻(yáo)”。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用这两种符号表示“阴”和“阳”,那么传统文化当中的“阴阳”如何和它取得联系呢?
古人将很多事物都分作“阴阳”,其实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高是“阳”,那么“低”就是阴;上是“阳”,那么下就是“阴”;男为“阳”,那么女就是“阴”。
在这里,古人将奇数看做“阳”,将偶数视为“阴”。
那么,一个卦象由六个符号组成,其中“一三五”就是“阳”,我们称之为“阳位”;反之,“二四六”就是“阴”,我们称之为“阴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顺序是由下到上。
你都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可以讲述一个吗?比如杯弓蛇影?
成语是古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词语或者短句,有三字成语、四字成语、五字成语或者更多字的成语,它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据有关资料说成语总数超过3万多条。央视曾经举办过《中国成语大会》。
成语的形成基本上都有一个典故,也就是说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成语是一个个小故事的浓缩精华,小故事大智慧,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古代社会人民的智慧。成语也是我们现代学校教育的必学内容,我们写作中也会常用成语从而使得作品更具有内涵。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趣成语有: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对牛弹琴;
盲人摸象等等,当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成语,虽说不雅,是个骂人的成语,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成语还跟我们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有联系呢!这个成语就是——丧家之犬。
丧家之犬,用来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典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到郑国时,与弟子们走散。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人,额头长得像尧,颈项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自腰以下比禹短三寸,神情疲惫,像只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把这番话如实告诉了他。孔子欣然笑着说:"说我像尧啊像舜啊我看未必,说我惶惶如丧家之犬,倒真有点神似。"
看看,孔子居然这么大度,不愧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我想讲夸父逐日的故事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标签: 甄嬛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