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鬼子六”恭亲王奕䜣被慈禧太后玩得“滴溜转”?
鬼子六,玩不过慈禧,是他压根没想与慈禧斗,后世对于恭亲王的评价曾经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一生为奴”,那么事实上恭亲王奕有没有一生为奴呢?换句话说就是,奕和慈禧之间有没有过斗争。
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
事实是肯定的,如果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之间没有斗争的话,那么在1884年,慈禧太后就不会拿掉恭亲王的职权了。咸丰帝在位的时候对于恭亲王一直不是很信任,也担心奕在自己驾崩后篡权夺政,所以,在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名单中,并没有恭亲王。咸丰帝死后,八大臣辅政,八大臣在内外政策上面与慈禧太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矛盾日增。最后是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一同把八大臣拿下,从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叔嫂共治的局面。
恭亲王之所以斗不过慈禧太后,首先当然与慈禧太后处于上面,恭亲王再怎么说只是一个臣僚,而且慈禧太后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上面,她是掌握实权的,所以只要一个随便的理由,就可以置恭亲王于死地。而清朝的时候,正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会再像明朝或者元朝那样,皇室内部经常发生叛乱,所以恭亲王根本没有实力反击。其次,慈禧太后的权谋之术也绝非恭亲王所能比,虽然恭亲王点子多,但充其量也就是鬼点子,所以有外号“鬼子六”,而慈禧太后则是多少年在政坛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谙熟政治斗争,其性格也是阴险狡诈型的,所以,恭亲王根本不是老太后的对手。
不过,在1895年后,清廷又面临巨大的危机,慈禧太后在情急之下还是决定让恭亲王出来主持政局,一直到戊戌变法前期,恭亲王去世。
恭亲王奕訢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从1861年开始到1884年的“甲申易枢”奕訢被撤职,在这二十多年中,恭亲王奕訢执掌的清政府,恢复了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后所留下的经济创伤。并且,在恭亲王的推动下洋务运动也得以积极发展,从而取得了“同治中兴”的政绩,但是也因为亲近列强,学习西方技术,被朝廷中的清流派文人鄙视,“鬼子六”这个称号就是这些文人起的。
那为啥这样一个有才干且有权势的亲王,却被慈禧给玩弄于股掌之中?
慈禧的权力在恭亲王之上
恭亲王奕訢的权势最高的时候,就是在“辛酉政变”后,因为恭亲王帮助两宫太后夺得权力,而被封为“议政王”。虽然这个时候的奕訢集国家大权与一身,但是他的这个“议政王”称号,却和多尔衮、载沣的“摄政王”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议政王的“议”也就是只有讨论、商议的份,没有拍板的权力,拍板还是要经过两宫太后,这可比行使皇权的监国摄政王权力差多了。
而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是垂帘听政,本身这两位没什么权力,但是因为同治皇帝太小,需要两宫太后暂时理政,这两宫太后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有了这样的权利,那议政王也就不算什么了。
结果在1865年,一个七品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为了升官,弹劾起了恭亲王,就是这么一个小官的弹劾,就让慈禧轻松革除了恭亲王议政王的称号。可见,官大一级压死人,恭亲王权力再大,再有能耐,也只能是慈禧的一个臣子,只能被慈禧摆布。
恭亲王在朝中没有太多人的支持
原本咸丰帝的遗诏是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共同辅政,但是恭亲王却帮助慈禧政变,击败了八大臣,夺取了国家大权。这是有驳咸丰遗旨的,也可以说是谋逆。这样恭亲王就不仅得罪了在政变失利的怡亲王、郑亲王等人,也同样得罪了满清宗室贵族。这样一来,在宗室中就没有太多人支持恭亲王。
还有清朝后期因太平天国崛起的汉族官僚如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虽然恭亲王与这些人走得很近, 但是这些人的功劳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因此若是在拥有皇权的慈禧与被打压的恭亲王之间做出选择,那肯定是会支持慈禧。
没有众人的支持,恭亲王想翻身,那是孤掌难鸣。总的来说,恭亲王与慈禧相比,还是慈禧的权谋之术更胜一筹,别看慈禧治国不咋地,但要说勾心斗角、玩弄权术她绝对是一把好手。
标签: 戊戌变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