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很多送别诗发生在傍晚?
谢邀!
底事黄昏离别事,只因将行在客船。
因为他们走的是水路啊!
古人出行,若是陆路,则多在早上出发。若是水路,多在晚间航行,上了船就可以睡觉,一觉醒来,既过了万重山,也养足了精气神。
《琵琶行》里就是水路送别的典范,“浔阳江头夜送客”先是聚在一起喝酒饯行,然后送客人上船“主人下马客在船”,最后挥手作别。
李白送别诗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显然是水路无疑、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直接说坐船而行,李颀《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前一句也是离不开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更是线索满满,通过这些等送别诗我们不难发现
水路送别,皆是黄昏。
黄昏还有一种含义,就是望归,即一直等那个人回来,从白天站到夜晚,所以诗中可以经常看到“立尽黄昏”,“立尽斜阳”。但这个意象并不是送别,而是离别盼归,是相思盼归。
不是去,而是来。
如果再看一下陆路送别的诗词,就不难发现,黄昏时分并不多,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已经明确说明在早晨“渭城朝雨浥轻尘”,稼轩名作《贺新郎》别嘉茂十二弟绝对是白天时分,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必然是上午时分。
对于被送别的人而言,走陆路必须在白天,这样晚上就可以到达下一个驿路或旅店,从未听说过要走什么所谓的夜路。
因为在古代,大多城池到了酉时都是关闭城门,只能露宿山野或村居,小说中的“天色已晚,错过住宿之处”极为稀少。古代诗人皆为官员,到了驿站就会选择休息。
连夜赶路?
一定是身有急事,倘若急事在身,哪有心情写送别诗呢?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为什么感觉这句诗很凄惨总是流泪呢?
语出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旋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
“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
与这些古典诗歌的送别曲相比,“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同曲不同,更彰显“离情别怨”的伤感旋律。首先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作者想到,友人将浪迹天涯,难觅知音多只能敬上浊酒一瓢,聊表惜别之情。 “一瓢浊酒尽余欢”句,还蕴含着多种深意和抒情作者复杂的情思与友人就此握别,何日相会,难以卜知。唯有这薄酒一瓢,也许能略壮行色,并可借此来冲淡心头的离愁别绪。最后的“今宵别梦寒”,是推开一层设想“将来”。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一一前路茫茫,今晚友人将投宿何处呢?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依依惜别,晚间可能会给友人带来思念知己的梦境。荒野风紧、旅舍简陋、晓寒侵被多梦中醒来,不见知己,倍觉清冷。这种对友人尚未经历的境遇作细致入微的设想,突出地显示了抒情作者依依不舍、关切友人的深情。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 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文学作品中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 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 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离愁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都抵不住了离别的凄冷。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似乎暗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落寞和无奈,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想来便是心中五味杂陈,不胜悲伤。
标签: 白天的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