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过电影《邓稼先》的吗?谈谈感想吧?
漫漫历史长路,华夏民族孕育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中国,因他们而崛起,也因他们而鼎盛。在我脑海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一生报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电影叙述了邓稼先在接受国家命令后,带领一群研究人员秘密为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与氢弹,一直奋战在祖国一线,最后因辐射患癌不治身亡。可以说,邓稼先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事业,奉献给了祖国!
我仍记得那样的一幕:在一次原子弹试爆失败之后,必须得有人去到爆炸现场寻找事故原因,在无人愿意的情况下,邓稼先作为领头人挺身而出,穿上了保护服,踏上了茫茫戈壁滩,广阔无垠的沙漠中,邓稼先迈着坚定用力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爆炸中心。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四周的植被早已不复存在,就是飞过的鸟儿也不敢降落。远方,只有邓稼先一人的背影,他到达了爆炸中心,迅速找到了核弹头,他双手轻轻捧起弹头,细细观察,找到了失败原因。然而,就在接触核弹的一瞬,大剂量的核辐射让邓稼先的身体颤抖起来,脚步也变得慌乱无力。
我相信,在他踏上戈壁滩的一刻,他心中已然明了,这定然是一趟不归的旅程,但尽管如此,他依然挺身而出,由此可见他的英勇与无畏,谁都知道,核弹的伤害极大,但邓稼先仍愿赴汤蹈火,努力找出失败原因,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以及爱国情怀,可见一斑,后来,谁也没有想到,在科研成功之后,邓稼先与家人的团聚,竟是永别。这种一生的孤独与寂寞,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是难以接受的。
邓稼先为国奉献的一生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未来如何,他的成就终会被人民铭记在心,他的精神也将永存。
我们应当以邓稼先先生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祖国效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是忠心爱国的伟大科学家。电影《邓稼先》艺术的展现了邓稼先矢志报国,在大漠戈壁,隐姓埋名,一心为了“两弹一星”,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潜心钻研,无私奉献的事迹,不仅是对邓老的最好纪念,也再次勾起了我们对邓老的深切缅怀之情。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县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26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是一位怀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梦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与钱学森一样,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科研环境,毅然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了新中国。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定,作为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他主要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出于保密,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研试验工作中。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还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怎么办?毛主席和党中央大手一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邓稼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一个信念: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一定要办到,而且要超过他们。于是,他在戈壁滩试验场整整呆了8年,先后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 他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氢弹也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后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陈毅元帅曾自豪地说:有了它,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62岁。
2017年至今,你读过的书单里有什么?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间:2017年10月3日20:19分。2017年截至今天,共读了217本书,书单图片附后。
关于这些书里面,大体分为11个主题,但我想重点分为三类书籍:
第一类,读书方法类书籍,必读
读书方法是我做的第一个主题阅读,因为想坚持读书、高效读书、大量读书,不学习读书方法,怎么能行呢?就好比学习吃饭一样,中国人不学习拿筷子,怎么能开始吃饭呢?长辈肯定要教你怎么用筷子的。
但很不幸,学校里没有读书方法类的课程,所以只能自己从书里面学习和摸索,也非常感恩当时这个决定,如果没有读这40多本读书方法的书籍,没有学习这么多读书方法,我今年的阅读量也也不会这么大幅上升。
所以,如果你也想坚持读书,养成一生都读书的习惯,强烈推荐一定要学习读书方法,读一些讲读书方法的书,对你终生都有益处。
第二,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类书籍,必读
读书方法讲书了很多高效读书方法,比如如何快速找到一本书的关键章节,但如何吸收,却讲的很泛泛。而阅读读书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方法的书籍,却非常有用,能让你知道有哪些高效的读书笔记方法,可以让你读完一本书后,还能尽可能多的记住知识和内容。
思维导图是我做读书笔记经常用到的方法,甚至是我写文章、做分享、打口语稿也经常用到的方法,如何将一本书或者10本书的知识点高效吸收,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先打散,然后重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吸收了。
第三,演讲类书籍,必读
你肯定很好奇,为什么不是写作类书籍,我的答案是演讲与写作类书籍套路基本类似,而演讲更多了一层口语表达、临场发挥的因素,所以演讲类书籍更重要。
演讲类书籍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如何让你的文章、演讲内容更有吸引力,如何让别人给你鼓掌、点赞,甚至打赏、转发分享。而且演讲就是“输出”的环节,将你的书、吸收的知识都表达出来,更加速你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进度。
标签: 钱学森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