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走向社会,也不无如此,如果我把一个人成长的“时间”过程看成横轴,而把成长的空间环境看成纵轴,把出生看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一个人在成长中的每一个的坐标点的轨迹就是人生了。而这个人生的轨迹实质是“时间领着空间走”——(家庭→学校→社会)X家庭。具体而言: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奠基工程和方位工程。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和价值取向教育。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框架工程和主体工程。主要是好奇心(幼儿园)、兴趣(小学)、志趣(初中)、志向(高中)、志气(大学)的培养。核心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各种附属工程和成型竣工工程。主要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和走出校门的发展中,时时处处影响着和作用于孩子的正向或反向成长。因为人永远是环境的产儿,所以,营构风调雨顺、阳光灿烂的生态化社会环境,才不至于和家庭和学校教育相抵消而产生负影响。对此,我们说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生态化沃土,而且是孩子有益于社会的正能量大小的坐标指向。人之所以成为真正的人,是因为有个使人成为真正人的成长环境——社会。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是辩证统一、水乳交融的,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负载着一个孩子成长的伟大使命。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和谐统一地有效结合?
教育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施加于受教育者身上的影响,在受教育者一生中都起到作用。由于其在受教育者幼年时期即开始作用,所以,父母又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家庭教育的“启蒙性”。由于受教育者会议指出与家庭的影响之中(即使成年,也不会脱离家庭而存在,当然,单身主义者、修道者等,另当别论),家庭教育还具有长期性。而一般意义上,家庭教育是来自于家庭的长辈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当下,这种权威性已被广泛质疑,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平等,个人以为,在人格上,父母等长辈与受教育者自然是平等的,因为人格没有高下之分,但由于人生阅历、知识视野等原因,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一定的权威,还是有必要的。
二、社会(社区)教育
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统而言之,这会教育有如下作用:
第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方式是社会风气,它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视野,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社区教育直接影响合作于受教育者。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三、学校教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和社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目的性。学校教育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所有一切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置和管理、硬件设施设备,都是服务于这一教育目的的。
二是固定性。学校教育的场所相对固定,一般指的是在学校,主要的阵地是教室。学校的教育者相对固定,也就是老师是相对固定的,在某一个学段,很大程度是由一批老师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三是计划性。学校的教育都有比较系统的计划,达到课程设置,小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计划,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是循序渐进的。
四、三者如何统一
标签: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