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

ysladmin 76 0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不懂装懂,不知愁而装愁;第二件事,懂了装不懂,知道了愁,却装作不知愁。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这个愁,真得很复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愁,却总爱登楼作诗, 勉强说些“愁苦”之言。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诗中写的愁,其实暗指人世间的险恶与南宋内政以及宋金之间斗争的的复杂。

辛弃疾年轻时,金戈铁马壮志豪情。他从沦陷区南下归宋的时候,一定充满了收复中原的信心。

但是辛弃疾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个理想,甚至连岳飞的成就都没有达到。

我眼中的陶渊明,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词写在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不仅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词。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回到上饶, 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初到南方时, 宋高宗对其赞赏有加,后来即位的宋孝宗曾经也是一个致力于恢复的皇帝,但是北伐失利以后,南宋逝去了报仇雪耻的锐气。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去世后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我国文学史中“田园诗派之鼻祖”。也是一位芳名流传千古的隐士。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就有记载陶渊明自号的来历。陶渊明死后,人们私谥他为“靖节”。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在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祖父、父亲先后离世,家道从此中落。他的母亲无力养活他和妹妹,就寄居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家有许多藏书。陶渊明由此读过很多书。

东晋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与陶渊明品行高洁、不慕虚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陶渊明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肯定是个别类,也是个被淘汰的对象。按照当时“九品中正制”推举法,公元393年,29岁陶渊明接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今九江)祭酒(管教育的官员)。由于他不会投机钻营、又不会溜须拍马,所以没有多久就辞官归隐。公元398年,陶渊明又先后在大将军桓玄、建威将军刘敬宜、镇军将军刘裕(刘寄奴)手下做过参军(幕僚官)。尽管他们对陶渊明还算不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让陶渊明很是不满。所以,他又选择了归隐。后来,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桓楚。刘裕建立南朝刘宋,为宋武帝。据说陶渊明听说桓玄篡夺了东晋政权,随口吟诗道:“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刘裕当了皇帝,陶渊明“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借此不愿谈及与他们的关系。

公元405年,丁忧母亲结束后,41岁的陶渊明在叔叔陶逵推荐下,为彭泽(今属九江)县令。据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得知后,想招他为车骑将军,统领各州军事,他没有答应。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亩公田一半种成酿酒的秫谷,一半种上稻米,以保证常有酒喝,有饭吃。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职八十一天,郡里的督邮(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守的重要属吏)来到彭泽,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之”。陶渊明认为这是一种屈辱,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愤然辞官而去。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以后,陶渊明寄情田园,穷困潦倒:“寒馁常糟糠”,“寒夜无被眠”。饥寒交迫,没有动摇他归隐的意志。饱尝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生活、生产、感情有了深切地了解和体验。他的思想也有了升华,明白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这期间,他除了喝酒,还写下了大量田园诗作和优美的散文。晚年,他写下了自己的自传体小品《五柳先生传》等作品。今保存下来有《陶渊明文集》。

陶渊明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逃避事外,借酒浇愁。治国、平天下他做不到,也做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修身齐家,著书作诗。他向往的是安宁和平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淡泊、平和、悠远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向往生活的情趣和写照,《桃花源记》是他对安宁和平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的追求、寄托。他是个外表恬淡静穆、内心热情济世的人。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随着时间流逝,现实的残酷让他感到失望,所以选择退隐归耕。他在《桃花源诗并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高度,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进步影响。

标签: 我眼中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