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蛋,二娃等土名字真亮眼,农民认为接地气好养,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只是在农村,在上世纪的城市里给孩子起名字也是如此,都觉着给孩子气的名字太大、太硬,怕孩子扛不住,会多灾多难甚至夭折,都会把孩子的大名和小名起的“小”一些,特别是乳名更是怎么“便宜”怎么来。认为只有这样的名字孩子能扛得住,才会顺风顺水。
如果您是80后,还在农村生活过,就会发现和您年纪相仿的那些小朋友的乳名都挺有意思,什么满囤、满仓、狗蛋、锤子什么的,看着都比较土。如果是在我们东北,即便不是那么土的名字,也会在前面加个“小”字,比如说小小子、小锤、小亮,甚至直接起名叫做和尚。但是不管怎么样,很少听说有起名叫做铁蛋、石头、铁锤、成龙、天佑之类相对高大上或者比较“硬”的名字。其实,这就是国内的民俗传统思想在作怪,就怕名字起的太硬或者太大,孩子没那么大的福气会扛不住而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有些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实际上如果真的给孩子给一些相对高大上或者比较“硬”的名字到底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国内的农村,总是有很多光怪陆离的传说,特别是在我们东北的农村。我记着小时候身边有一个叫铁蛋的小朋友,名字起得也算比较“硬”,而且身体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也要壮实一些。但是在8岁的那年,被路边拴着的马一蹶子踢到太阳穴了,差点没命。后来他的父母怕孩子以后还会出事,就把名字给改了,虽说没那么“便宜”,但是和铁蛋相比要“软”很多。至于说后来的经历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搬家了。
除此之外,那时候总会在乡下听哪家大人说谁家的孩子名字起的太大,多灾多难,打针吃药都是小事,住院是平常。而且,很多这样的孩子后来都会把名字改了。但是至于说那些没改名字的经历到底怎么样?谁能说的清,您是说以讹传讹也好,还是风俗传统也好,我觉着多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这里面的道理是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的清楚的。
所以,小孩子起名字不能起的太大或者太硬,还是要看您的具体想法。如果您觉着这些说法是迷信、没什么道理,您大可以给孩子的名字起得大一些。如果您觉着孩子福薄、真的扛不住那样的名字,还是起得小一些吧。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其实给孩子起贱名不只是农村习俗,古时达官贵人起的名字更贱,汉武帝七岁前的名字叫“刘彘(彘就是猪)”,七岁特皇上爹才给他改名“刘彻”。辛弃疾儿子也起了个老农民最爱给儿子起的名字“铁柱”。
由此可见,古时给孩子取个接地气的小名,是一种时尚,上行下效,加之古时农民文化少,不识字的多,也起不出啥好名,更容易接受“贱名好养活”的观点,随意起个丑一点的小名,也就成为风俗。
阿兮是60后农村人,那时候村里小伙伴的名字确实挺随意的,北街上的五婶一直盼儿子,偏偏生了五个闺女,孩子名字就排成“领弟”“引弟”等,南街二婶五个孩子只有一个儿子,就叫“锁柱”,还有更随心所欲的,闺女一律叫“曼儿”,儿子叫“丁(定)”,于是满街大曼二曼三曼小曼,还有大丁二丁三丁。
记得村西头有家就这样,为此还闹出个笑话。女人领着一双儿女上坡干活回家,一回身只看到女儿跟在后面,儿子不见影儿了,急忙问:“曼儿,丁呢?”女儿回:“丁在后头。”听到的人大乐:“腚可不在后头!”这乐子被传了好多年。
我还有几个童年小伙伴生在五一、六一、国庆,也就被父母随口叫了这名字。以军字为子女排行的,一个村有好几家,比如俺村有两家都是“大军、二军、三军、小军”,好在高手在民间,村里人称呼时一家的军加了儿化音,于是成了“大军儿、二军儿、三军儿”,倒也是能准确区分开。还有一家以强排行,自然也是大强、二强、三强、小强。
不过也有起名亮眼的,比如有一家生了四个儿子,一个闺女,居然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刚好组成“长征胜利美”,在村里一众贱名里也算是拔了个尖儿。
阿兮分析,那些年农民之所以给孩子取个接地气的名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贱名好养活”的习俗。给孩子起个“狗剩”“丫蛋”“二狗子”“二娃”这样一抓一大把的贱名,有狗也嫌弃之意,偶尔冲撞了什么,那么多重名重姓的也查不过来,也就懒得追究了,可以避 邪 挡 灾。
2、怕命薄名大压运。农村老俗语有“男不带天女不带仙”的起名规矩,怕起个大名压运,孩子不好养活。你想啊,过去皇上还要自称“天子”,都不敢自称天呢,皇天后土,都是需要祭拜的,要敬天才是。就像那个叫“某天一”的,按照老农说法,就是名字犯了忌讳,不只是带了天,还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存在,再有才学也会有意外的不顺。
3、父母没文化不会起名。阿兮那个年代的孩子,出生就有个小名,男孩军、强、柱、庆、国,女孩花、翠、芬、菊等,基本脱不出这些,只有长到要启蒙上学了,家长才会领着孩子去找教书先生给孩子起个大名。
总之,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不管是贱名贵名,都寄托着父母的爱与希望,没什么可丢人的,而且从小有贱名的孩子,等于比别人多了一重磨炼,心理更强大,也更容易平常心。您说呢?
标签: 月光下的村庄铁蛋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