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成语的由来,谈谈你们的见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的见解和思考
第一、“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由来
这句成语首次出自清代诗人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意为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作父亲来看待,比喻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
第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内涵和特征
众所周知,尊师重道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典范,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为了让尊师重道的风气落实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中,师生关系被上升为父子伦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父子,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基本特征为等级性。
封建时期,父系社会,盛行严格的三纲五常。这句话隐含的说明师生关系具有差别和等级,在古代师生关系是不可逾越的,老师终究是老师,学生终究是学生。学生应崇尚教师的权威, 并遵从于教师。从一些封建师生礼仪中, 就可以窥视到师生之间明显的等级关系。如“ 从于先生, 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 趋而进, 正立拱手”。
古代不可逾越的师生关系,便也无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种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让老师认为自己有权利掌管学生的一切,认为学生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便出现了很多“满堂灌”和“老八股”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教育观是否也应引起当代教育地位反思。
第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思考
1.相互尊重
传统的师生关系将教师和学生划为不同级别的人,犹如“父子”的等级关系是有上下之分的。教师与学生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现代教育注重教育公平、公正。因此教师和学生是单独的个体,并不具有很强的依附关系,应相互尊重。
2.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实质在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不单单是知识的接受者,老师也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都应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创造者。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这一传统师生关系理念彰显了尊师重道的精神, 强调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核心要义。这种精神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适用的, 都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理性看待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学生一起成长。
怎样画国画?
这涂抹的几幅,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功
这个题目太大了,其中涉及对工具的了解,对书法的掌握,对国画的审美,有些还颇有争议,太难回答了,我粗略地从三个方面介绍下,但肯定是很难完整表述,难免挂一漏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国画首先要对工具材料有所了解,毕竟工具材料决定了它的特性,毛笔的种类名称很多 ,无外乎是软毫、硬毫、兼毫。
顾名思义软毫软含水一般羊毛制,多用渲染着色或画大面积叶子、山。硬毫较硬狼、兔等毛制,多用于勾衣纹、叶脉,画小灌木等。兼毫介软硬毫之间,外层为羊毛,内为狼、兔毛。刚柔相济,能工能意,能勾能染。
(临摹的青绿山水)
墨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和漆烟墨。
松烟黑而无光,画工笔人物的头发 ,多染几遍也不会有反光,但少浓淡变化,宜浓不宜淡,宜书法。
油烟多绘画,既黑又有光,颇具浓淡深浅层次变,淡墨也清而有神。
漆烟最黑,画在熟纸上,黑如磁漆,但反光较强,不宜重复。
油漆烟混制的墨效果也很好。平时练习可用好的墨汁,但正式作画时,最好还是手研佳墨为好。
宣纸分熟宣、生宣。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过适合于画工笔画。生宣则没有,水墨容易渗透,落笔则定,不可删减,易渗透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
初学者,可先用熟纸或者半生纸练习临摹和写生。
颜料分为矿物色和植物色。一般初学者可买支装十二色,二十四色用,方便实用。不再赘述。
国画和书法的关系,用石涛的话 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书画同源也,所用材、执笔`运笔相一致,所以 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所以勤习书法是提高国画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
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谢赫的六法论,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力。②“骨法用笔”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③“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④“随类赋彩”是指着色,可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的基本功。
对于如何欣赏艺术作品,你怎么看?
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这个问题真大,大得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有点老虎吃天,没出下爪的感觉。
不过题主问了,就尽自己所知,姑妄言之,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借鉴。
(一)积累一些基本的艺术素养
一个人无论你去欣赏时空艺术,还是欣赏视听艺术,总得需要积累一些有关的艺术素养,才能谈得上去欣赏,否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红楼梦》里有段故事很有借鉴意义,贾宝玉和几个小青年喝酒作诗,大伙都对贾宝玉的诗赞不绝口,独有呆霸王薛蟠说不好,大伙有点纳闷,什么时候目不识丁的小混混也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答案是看不懂,老薛也是实在人,看不懂咋能说好呢?一无所知却信口开河,隔靴挠痒却侃侃而谈,只会增添笑料 ,别无贡献。总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端的是没有错的!
(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匠心独运地创造出来的东东,绝对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否则,也就不叫艺术了。
所以,我们普通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掌握一定的有关艺术基础知识后,是不应该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东东作为欣赏艺术作品的唯一参照物,否则,你会走进欣赏艺术作品的死胡同。
以绘画为例,古今中外,没有哪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能像摄影机拍出的照片和实物实景完全一样,画家是有能力做到画得和实物一模一样,但画家是不会那样做的。
(三)欣赏艺术作品是一种再创造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加工,如果没有这些再加工再创造,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文学欣赏,最多只能算是让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大脑中走个过场,所以,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活自己的创造力!
欣赏艺术作品远不仅止于此,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吧?
标签: 莫高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