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一,从小学时就喜欢读书,为什么作文成绩却上不去呢?
先说闲话,我们小时候读书,每个学期都要将学生在操场集合,然后由教师逐间教室逐个书包搜查,搜到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如小说、连环画之类,统统收缴不退!学校只准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禁止读与学习无关的“耍书”“闲书”。姑且不论那时老师做得对不对,但那时不读书的同学有的的确确读这种书(本人有闲也读,但从不带到学校,本人在班上成绩好),许多成绩极差,有时上课都偷偷地读,没有看到语文成绩好,也没有看到会写作文。所以,家长不反对老师搜书,相反都支持。但等到我教书时,就一般不搜书了,学生一般也不会上课偷偷地看小说,而是玩手机。下面说为什么长期坚持读课外书,课外书读得多,作文却未见得写得好呢?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消遣性阅读,一种是研究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基本上跟手机区别不是很大,有农民在三闲也读小说解闷,请问他会提高写作水平吗?甚至书上许多字都不认识。他们只了解一下情节,关心一下人物的命运,或者发点劳骚什么的。与写作风马牛不相及!研究性阅读则不同,像项羽看秦始皇出游,“彼可取而代也”!你那个东东我也要弄出来,甚至要更吸引人!于是,研究性阅读的人,会自觉去研究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主题、技巧等,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记录读书笔记!读得多了,吸收的营养就多,借鉴模仿得也就多,加上生活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写作高手也就出来了!当然,作家也没有这么容易当,与一个人的语言天赋也有很大的关系,还与其他方面也有关系。但限于时间和篇幅,在本回答中不再展开。本回答只围绕为什么长期坚持读课外书,课外书也读得比较多,但作文却并不见得写得好。还有写作文是个综合工程,想写好难度是很大的,与其他许多因素都有关,不仅仅是阅读中没有吸收多少营养。还有,研究性阅读是从消遣性阅读发展而来,连消遣性阅读都没有,何来研究性阅读?!所以,文章开头那种做法还是不妥的。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这些阅读名称是笔者杜撰的,仅为说明问题的需要。回答仅参考。
看到这个问题,我很想说说我的学习经历。我是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得很少,能考上本科的少之更少,可是,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在我们县城一中学习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成绩一直很好。我成了家庭的骄傲,本村人的表率,谁家孩子不好好学习,他们就拿我做例子,我简直成了村里的榜样了。说到这些,我沾沾自喜,可是至今在我的心中一直疑惑的是我的语文成绩为什么总是不行?在高中的三年,可以说我拿出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学了语文,课上很认真的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假期恶补语文。三年的付出最后语文只考了82分(总分150),还没及格,语文成绩直接拖了后腿。为什么如此努力,其他科目都很好,单单语文就是不行呢?
现在我从教已经二十多年了,通过与同事的闲聊和探讨得知,学语文光靠努力付出不一定有突破,必须有一定的技巧才行。
一、坚持读书,多读书,会读书。
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一定语文成绩好,但是语文成绩好的一定是大量读书的孩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主要手段。课外阅读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一定要会读书,不要天天抱着书看,漫无目的的,这样对提高语文成绩帮助不是很大。
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能积累很多词语,方法和写作素材,为今后的语文奠定基础。同时孩子在选择读书时,家长要给出一定的见解,多让孩子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多读经典著作,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唐宋八大家文集》、《红楼梦》、《巴黎圣母院》、《诺贝尔奖获得者文集》等有关作品。
二、背诵经典文章、名篇佳句。
在小学老师就让孩子背诵唐宋三百首,三字经,如果孩子能背诵大量的语言精美的文章,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基,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古人对话,与现代交流,从而打下浓厚的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三、摘抄名人名言,写日记
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名人名言,好的句段,要记在本子上,以备后用。在空闲时间翻看一下,时间长了就记在心里了。
从小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
但是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要慢慢来。刚开始可以每天写一、两句,到每天四、五句,逐步增长。 内容可以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限制孩子,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清朝唐彪曾说过“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由此可见,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记录下来,才能锻炼出良好的表达能力。
标签: 我读书我快乐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