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是什么?需要多久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一、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什么
空腹血糖标准可以维持在7毫摩每升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9毫摩每升,不要超过11毫摩尔每升。
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
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标准是根据年龄,如果年纪比较大的,合并的并发症比较多,预期寿命是比较短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可以不用那么严格。
年轻病程短控制小于6%
一般情况小于6.5%血糖控制好
7%~8%控制不理想
8%-9%需要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在医生的调整下指导方案
大于9%说明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有可能并发糖尿病酮症等急性并发症。
如果是预期寿命在小于5年的,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9%。如果预期寿命是大于5年的,尽可能可以控制在7%左右。如果患者反复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到7%~9%左右。 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也不是说一概而论的,需要控制在小于6.5%,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水平、还有并发症的情况、是否反复出现低血糖反应。
三、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呢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的结合非酶促蛋白糖化的产物,形成后不宜分开。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会相对较高。
四、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何差别?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应的主要是当时某一时间段的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寿命是120天。在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保持相对不变的,可以稳定可靠的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
所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只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的水平的标准是需要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的指标,它的价值等同于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但又有别于二者,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近三月血糖整体控制情况。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可了解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是多少呢?多久测量一次?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为4.0%-6.0%,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部分患者可能会心存疑虑,为什么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这样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就更低了吗?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糖尿病患者并非不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应满足一个重要条件:不会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是限制糖尿病患者降糖目标的主要障碍。正常情况下血糖降低后可动用肝糖元维持血糖,但糖尿病患者对肝糖元的动员能力减弱,以致更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2.8mmol/L时才会出现心慌、多汗等症状,但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部分患者低于4.4mmol/L就会出现低血糖。虽然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是降血糖,但血糖并非越低越好。与高血糖一样,反复发生低血糖同样易增加靶器官损害,同时会增加后期的死亡风险。因此,考虑到低血糖带来的不利影响,多数糖尿病患者无法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控制在7.0%以下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当然,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且不易发生低血糖的的糖尿病患者,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甚至6.0%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控糖目标,可稍高于7.0%。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由于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近8-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初诊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尚未平稳控制,故需要每三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当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0%,说明当前降糖方案不合理,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口服降糖药的患者需要增加一种口服药,但如果口服降糖药种类已多达三种,依然不能控制血糖达标,说明胰岛功能可能较差,内源性胰岛素严重缺乏,应启动胰岛素控制血糖。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已经控制平稳,如多次监测都控制在目标范围,则没有必要每三月测量一次,应放宽至每六月测量一次。
综上,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标,既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也可预防低血糖发作。年轻、病程短、无严重并发症、不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控糖指标。初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时需每三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六月复查一次即可。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标签: 维稳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