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汉武帝为什么割阉司马迁?割阉的目的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派他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由于李广利昏庸无能,战略指挥失误,打了个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以难以想象的迅疾和勇气,深入匈奴王庭腹地,遭遇匈奴单于亲自率领八万骑兵的包围。而李陵和他的士兵十分骁勇,李陵孤军转斗千里,最后是矢尽道穷而救兵不至,士卒死伤而血流成河,以五千步兵斩杀了匈奴一万多人。而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无耻,使大汉国威蒙受耻辱。
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他觉得应该仗义执言,慷慨陈词、极力为李陵辩护。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将司马迁下了狱,交给廷尉审问。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将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鲁莽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诛灭九族。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 "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半闲看来:我们今天再度捧起《史记》,仿佛透过故纸堆,握住了司马迁瘦骨嶙峋的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在悲愤的心情下,那一直激昂跳动的脉搏。“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司马迁的一生正如郑板桥笔下的翠竹,俯仰无愧天地间。
标签: 零容忍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