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优缺点

ysladmin 15 0

如何看待云南「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

这封致歉信与其说是在向公众道歉,倒不如说是在刻意的撇清自己的责任,甚至在有意识的引导公众的注意力。

这封致歉信重点是说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家的孩子非常优秀,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优缺点-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名获奖学生的父亲写这句话的目的,肯定不是在向公众道歉。

写这句话无外乎两个目的。

一方面是想向公众表明,自己家的孩子虽然不是什么天才,但也不是平庸之辈。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优缺点-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名父亲在之前心中他也强调,获奖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幼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即便是他不强调,傻子也知道,这件事情肯定和他有莫大的关系。

在他没有发表声明之前,已经有媒体证实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是中国科学研究院昆明某研究所一研究员的孩子。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优缺点-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既然这是一个事实,现在想抵赖已经不大可能,那何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个事实?既然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父母是研究员,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名家长真高明)

另外一方面,他可能更想强调,既然孩子对科研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孩子以后一定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的专家,我们不能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现在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你们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兴趣,甚至是在扼杀一个未来的科学家。

既然孩子对科研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一定的知识积淀,那么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我们唯一犯的错误,就是“过度参与”,在孩子选题的时候越俎代庖。

孩子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而实验又是孩子亲自操作的,独立的获得了项目的实验数据,并且孩子已经掌握了该项目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小学生陈灵石研究癌症获得全国大奖,明显是父母捉刀、儿子受益、学术造假的行为。但是,父亲陈勇彬发布的“情况说明”,全是辩解之词、完全没有道歉之意,旨在敷衍舆论、蒙混过关!

一、关于标题: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获奖项目的情况说明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意思的集中体现。仔细阅读这个标题,陈某就是在对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简单的做一个说明而已,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致歉”的意思在里面。

如果是致歉书,他的标题应该是:致歉书、道歉信。或者是: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弄虚作假的情况说明。

所以,从一开始,陈某就在玩弄文字游戏,毫无诚意可言。

二、关于儿子在“获奖项目”中的“作用”: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题、亲自实验操作、基本掌握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按照陈某的表述,陈同学依然是全程参与、对这个获奖项目起到了主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是,人们最初对这个起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这个项目根本就不是一个小学生能够理解、参与、研究的!

所以,陈某描述的儿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说辞,依然是谎言的重复!

三、关于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过度参与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捉刀代笔淡化为过度参与,全程嫁接表述为只在材料上的帮助。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的“关于项目报告必须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按照这个说法,陈某哪里有什么错误?陈某只是在儿子研究成功后,帮他写了一下材料而已!

如果这也算错误,也只是一个可以原谅的小错误!

四、关于自己错误的表述及表态:“由于本人的疏忽与过错”,尊重和服从对该奖项的处理意见

把一手策划的学术造假事件,归结为疏忽和错误,而且疏忽在前。

事发后,“诚恳”的表态也只是限于尊重、服从对奖项的处理意见。如果组委会做出对个人的处理意见呢不服从、不尊重吗?

综上所述,陈某的“情况说明”完全就是一纸辩解书,毫无诚意可言。从中除了能够看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文字功底外,看不出任何道歉的意思!

让人诟病已久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真正“痛点”有哪些?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真正的“痛点”是公平与否?!

在公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重视。

那么,这些问题之中真正的痛点就是是否公平。

  1. 连续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最后退休时还是中小学二级教师,现在的养老金三千多一点。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2. 年纪轻轻,无功无劳,没见过开课,也没听到过在某方面有特别的本领,就是因为有个好校长丈夫,结果,晋级所需的先进优秀应有尽有,不到40岁,已然副高级职称。哪里讲理去?给谁讲理呢?
  3. 中心校初评,今年要抽测奖名次,第二年又不要了;今年教龄赋分标准是1分,第二年又变成了0.5分。可是,县级、市级等优秀先进什么的赋分越来越高,而无人无能不灵活的一线教师这些都没有。
  4. 校长、副校长等等在计算分数时加5分,3分,相当于一般教师10年,6年的工作,关键的时候1分都会让人头疼不已,更何况是这么多分。所以,领导很早很年轻就晋升到非常高的职称级别。
  5. 高职称与低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过于悬殊,而且,这种差别会因为职称而长久存在。
  6. 晋了职称就意味着增加了各方面的工资,从此以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职称是终身制的。
  7. 岗位比例限制着晋级人数,每一年晋级人数比有时候能达到30:1,甚至更多。这种竞争力可想而知了。很多的人一次次被挡住了门外。
  8. 一些人为了获得一个晋级名额,到处办假证、请客送礼等等等等,使出浑身解数。而不跑不动的老实人只有干等着,干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
  9. 年轻教师职称低,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和职称高的教师相同,但是,工资待遇却大相径庭!
凡此种种,皆是因为职称评聘。当中反映出来的不公平的问题是不是非常明显呢?

这些都是职称评聘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让人头疼的“痛点”之处。

怎么解决呢?

我想,如果实行优化职称结构比例,以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为主的职称评聘,“痛点”很可能就会消失的。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谢谢阅读!)

标签: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