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到这句荡气回肠的诗句,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谭嗣同那张写满了视死如归的脸。作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之后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逃到国外去避免杀身之祸。可他并没有,他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选择了英勇地奔赴刑场,接受死亡的审判。那么,谭嗣同这样毅然决然地赴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谭嗣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清王朝是如何的腐朽无能,列强是如何的野蛮强横,百姓又是如何的饱受压榨、痛苦不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中有着一个无比坚定的声音:救中国,救人民。于是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打动了光绪皇帝,于是光绪正式下诏参与变法。然而好景不长,变法遭受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随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囚禁,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
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谭嗣同的死,有一点重要意义便是告诉后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实现政体演变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谭嗣同等进步人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国家危急存亡之时,选择了依托皇权、和平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变法。可他们高估了光绪皇帝此时的能对变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失败便要付出代价,谭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价便是被斩首示众,为变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后人传达,依托皇权实现和平变法之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有人曾说:“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还有一点,便在于对后人的激励与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对旁人的震撼毕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当生命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消逝的时候,这种震撼更大。谭嗣同便是想通过自己慷慨赴死这样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识之士来实施变革,从而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后世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谭嗣同也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牺牲品。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谢邀请。
谭嗣同是一条真汉子!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出生时,其父为湖北巡抚,可以说其家境优越。但是他很早就接受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在湖南通过著书立说和办《湘报》,组织会馆等宣传新法救国。名声甚著。
1898年6月,光绪帝开始戊戌变法,8月,谭嗣同经人推荐成为军机四卿之一,进入变法决策中枢,受到光绪帝信任,有感于光绪帝的信赖以及看到光绪帝变法图强的决心,谭嗣同决心全力以赴,九死不悔!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志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日本。谭嗣同本有机会出逃,但是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决心继续做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救光绪帝,策反袁世凯。不过事出仓促,力量悬殊,谭嗣同于24日被捕,28日未经审讯就和其他五名变法志士被杀于菜市口,临死他大义凛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人说他的死唤醒了民众,不敢苟同。因为当时围观老百姓不少,大都是对“戊戌六君子”持敌对态度,唾骂者居多。愚民之麻木不仁可见一斑!
不过他的死仍然有意义,正如他自己说的“为变法流血从自己开始”,激励了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救国图强,也为中国人英雄谱和血性精神上,写了重重一笔,值得人民永远怀念!
标签: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