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明节要去扫墓,平常不能去扫墓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来历传说有几个版本,其中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得知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去世后,为了感恩介子推,在其去世之地进行祭祀,并宣告天下以纪念介子推,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即清明节(当时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时间是在每年春分后的第15天,即4月5日左右。
很多人会有疑问,古人为什么会把清明节安排在4月份呢?
我认为,应该是古时候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原因所决定的,即农忙的原因和战争的原因。
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清明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起源于“天下至中的原野”,即中原,是指的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势力范围就是中原。
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作为生产者的百姓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军队兵源和粮食的来源,统治阶层非常的重视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政策制度,标志着是我国重农思想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作物主要为粟米、高粱和小麦,这些农作物的春种时间是每年的2、3月份,秋种是在5、6月份,紧跟着从7月份到10月份,是百姓们收获粮食的季节。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唯有4月份会有些空闲时间,因而把踏青插柳、扫墓祭祖的时间安排在4月份是在当时是最为合理的。
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纷争战乱、诸国称雄的年代。
由于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古时的战争基本上都会安排在秋季。
其一天气原因:秋季秋高气爽,雨水变少,各地之间的温差相对变小,没有了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可以有效的防护士兵中暑或冻伤,降低兵员损失;其二兵源的原因:秋收后,整个秋季中后期到冬季中期,都是农闲时间,百姓们有了较长的空闲时间,军队就有稳定的兵源;其三粮草的原因,秋收后国家有了充足的粮草储备,战马也是长得膘肥体壮的时候,对战争有利,还可以在打入敌国时,很方便的从敌国地方上抢得粮食草料等战略物资,减少己方的消耗。
总得来说,一年四季12个月中,人们也就在4月份有些空余时间。由于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平静安宁的时间对于百姓来说太过短暂,因而人们把寒食节,上巳节,踏青插柳,扫墓祭祖等和在一起,在4月份里一并完成,逐渐形成了清明节。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更何况安排一次丰盛的祭祀用品对于一般百姓来说是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不可能常常为之。
而对于生活在如今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准备一次丰盛的祭祖用品不过是小意思,而且时间也相对的轻松宽裕,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去祭奠祖先,只不过少有人能有心坚持罢了。
纯属个人观点,请多多指正。
导读: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由中国文化部申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第一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于2008年正式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以往常常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清明节没下雨,还出了太阳噢!不知祖辈亲人“那边”的天气怎么样?祝他们都康健快乐、一切顺遂!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春分后第15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人们为了一年农事的丰收,自然是会祈求自然风调雨顺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正是春祭的好时段。所以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事谚语。同时人们也会请祖先们多多护佑。中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故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扫墓祭祖的传统。
二、清明节的讲究和活动内容
清明节除了是自然节气外,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人们都会进行春祭,扫墓祭祖,在民间我们也叫做扫墓节。清明节上坟扫墓一般讲究“前三后四”或“前七后八”,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有些地方是前七天后八天都可以进行扫墓活动,并不规定一定要清明节这一天进行。上坟的具体时间则讲究"早清明",一般都在早上8-9点钟到下午三3点钟前。午时(11-13点)这段时间是上坟的高峰期,超过下午3点就少有人去上坟了。主要是借用正午阳气旺盛的时间上坟。
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因为地域的不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习俗也存在着差异,有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活动,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也是最早的习俗,又被叫做踏青节。现如今,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为亲人修整坟墓,铲除杂草、培添新土,放上供品,在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等,有时会献上一束鲜花,栽树插柳,以寄托对祖先、长辈们的怀念。也有一些地域的人们,习俗因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并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或者竹竿上,或者用石块、土坷垃压在坟头或是墓旁。
后来发现广东这边把清明扫墓,亦称为“拜山”。有 “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这“行清”与“踏青”可是所指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一起去扫墓。人们会在扫墓的时候,先将祖坟周围的杂草清除,祖坟扎纸(如扎白马、房子、元宝等等),然后摆上祭祖金猪、各种肉类、酒水、糕点、鲜果等进行拜祭,最后还会放鞭炮(在湖南也会放鞭炮,但在西北的时候好像就比较少见)。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回家聚宴。香港人的习俗和广东这边差不多,听说在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这个我到没有见过。
三、清明节除了怀念和追思,踏青郊游也一样会给孩子满满的欢乐和回忆。
记得以前在西北,清明节不太会听父辈讲什么节日由来,或文化内涵,但会和父亲、姑姑一起去爷爷奶奶的墓地,路上经过蔬菜大棚,还会去里面自己动手现摘几根黄瓜,味道新鲜、清香绕口。到了墓地,献上摘自附近的野花,烧香祈祷,也会和爷爷奶奶说说自己的现状、希望、表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决心。在回家的路上,摘过沙葱(是一种长在海拔较高的砂壤戈壁中的植物,比较细小,形似幼葱,有很浓的葱香味)回家包饺子、沙葱炒鸡蛋都特别好吃;还曾经一起放着风筝一路回家,虽然风筝总是放不高,但那天老爸拉着风筝欢快的跑着,被我追着,就像个开心的大孩子,那种轻松温暖、开心的感觉真好。
其实在古时清明节,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不仅会在白天放,也会夜间也放风筝噢。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点亮了的小灯笼,也被称为“神灯”,会随着风筝升上夜空,就像闪烁的星星一样。还有些人会在风筝高飞于蓝天之后,剪断牵线,任凭风把风筝带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噢。
重点提示: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基本活动主题,因地区不同,习俗也有差异。
今日话题:清明节,你去扫墓祭祖,还是和朋友踏青郊游了呢?在你的家乡,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分享!
标签: 清明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