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没有科学依据?为什么?
八月十五月儿明,举家幸福庆团圆,中秋佳节是欢聚的日子,亲人在一起其乐融融。但是遇到十五晚上阴天,云彩遮住月亮,这时候老人们就会说,看来正月十五又要下雪了,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的确到了正月十五,一场大雪如期而至,有人说了这是俗语没有根据,只是碰巧罢了,那这种现象真的没有一点科学依据吗?
针对这种现象,其实是老百姓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而得出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种天气出现以后,和它所对应的天气变化关系,这中间有一个韵律问题,也说在对应的天气当中,有30天,60天,90天等的天气,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相对应的天气是恰恰150天,所以各个天气节日之间韵律也是长短不一了。
当然这种复杂的天气因为气候、表现等原因,并不是都可以出现的。这种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是根据风雨雷电的变化特点,受到物理现象的干扰或者推动,共同酝酿出的一场宏观乐章。就像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唱会,人们弹奏乐器不尽相同,却又相得益彰,大自然也是如此,他们或哭或笑或阴郁,给人们呈现的是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
十五的月亮云遮月,元宵节大雪白如玉,丰收带来吉祥,总之大自然回报给我们希望,而我们也要报以桃李,爱护大自然,所以说云遮月雪打灯,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寻呢,你觉得呢,欢迎一起留言探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在头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的晚上,如果月亮呈现出浮云遮挡着的情景,那么到来年的正月十五这天,必有大雪要下。”这句农谚反映了节日和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多少也有些科学依据呢。
这也就是说,2018年的中秋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也就应了“八月十五云遮月“这句俗语,那么2019年的正月十五会不会”雪打灯“呢?
就眼下这两三天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降了不同程度的雨雪,而到2月18日(正月十四):2月19日(正月十五),这两天的大部分地区也是阴天与小雪天气呢。所以,俗语一些民间俗语也多少有些科学依据呢。
其实,关于这种节日和天气之间的“对应现象”,也不难解释,因为入侵在我国的冷空气,本身就存在着5个月左右的“韵律活动”的规律。所在,才应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农谚。
那么,“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这两个相距了一百五十天的节日天气之间,一下子将近半年的时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联的关系呢?
原来,早有科学研究与一些经验学家发现,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因为所谓的“云遮月”和“雪打灯”,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呢。
也就是说,上一年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前后,如果有一场冷空气活动,从而造成了“云遮月”;那么,到了来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前后,往往就会有冷空气入侵,从而形成“雪打灯”的现象。
不过,中秋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果真如此如此的准确吗?
其实,这两者未必每年都能很好的对应。出现偏差,或对应不准的情况,也是常有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古诗是什么?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这不是难为人吗?我就勉为其难选一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吧。
这是晚唐诗人牛希济《生查子》一词最后两句。(词是诗之余,词人、诗人是分而说之,统而言之都可称诗人。)前些日子在微头条发过一篇小文章“一条绿萝裙,两首伤感词”,但意犹未尽,借此答问之机继续聊聊“绿萝裙”
“绿萝裙”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把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用得最好的还是牛希济,也是因为牛希济的功劳,“绿萝裙”的销量和价钱在后世诗词中更好了,尤其在宋代。“苏小当年秀骨,萦蔓草,空想罗裙。”宋代周邦彦见碧草,想到苏小小的绿萝裙,一“空”字道尽了对苏小小哀婉之情,仰慕之心。宋代孔夷有词句“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萝裙。”宋代壮词大家贺铸对绿萝裙更是偏爱“南浦东风拂水文,汀州芳草绿萝裙”,这是写快哉亭鼻酸肠断的送别,又有“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直接用牛希济的句子抒发自己的情感。清代陈维崧有词句“可怜黄土苔封,绿萝裙坏,只一缕春魂抛与。”这是访祝英台故居的悼怀伤感之作。绿萝裙大都与送别相关,与悼亡有关,多是悲情。野狐发现,古代的情诗大都是写给情人的,很少有些给老婆的,老婆是严肃庄重的,情人是浪漫活泼的,情人就是为情诗准备的,绿萝裙是情人必备的。
在牛希济以前,绿萝裙就很畅销,杜甫《琴台》中有“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老杜眼前不过是废弃的琴台上杂花野草丛生,可他看到的是:美人如花草如裙,这无非是对王昭君的怜惜哀婉,借古人杯酒消自己愁苦。“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因为是村姑唱着《采莲曲》在劳动,所以例外的没有伤感。此前南朝江总《赋庭草》中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后世多疑牛希济的绿萝裙源于此处。
绿萝裙何以有如此魅力,令古人对之情有独钟,让今人对此耿耿于怀?野狐探究再三,得出以下几点原因,请方家点评。
首先,绿萝裙是人类第一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起始,人类对之保持着永恒的记忆和爱恋。无论是东方的伏羲编草裙,还是西方的亚当夏娃用树叶遮挡身体,显然人类最早的衣服不是用来御寒保暖的,是用来遮羞的。最初的衣服只能是裙子,而最容易取用的材质是树叶草茎,这样人类第一件衣服就是“绿萝裙”了,这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记忆。诗人通神,对此情有独钟,应该是古老记忆的不断复苏。
其次,古代印染用植物染料,染绿萝裙的染料属于中高档染料。茜草就是用来提取红色染料的,原料相对少,或提取难度大,所以红、紫的衣物都是地位很高的贵族才能穿。白色是本色不用说,黑色应该很普遍,“被褐怀玉”,褐属于黑色色系,这种染料提取制造应该比较容易,这类服饰自然是最底层的百姓所用。青色属于绿色系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染料是从靛蓝中提取的,有着再加工在里面,这种颜色的衣服应该算是中高档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春秋时代,能读书的自然是贵族子弟。
这一时期的贵族女子也应该常穿青色的罗裙,也就是绿萝裙,绿萝裙和贵族、读书有关,慢慢也就附加了高贵和典雅的意蕴。
再次,就是与春天送别有关,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原因。在唐代,古典诗歌中的绝大多数意象已经基本定型,绿萝裙在唐代肯定要比石榴裙销量大,石榴裙非一般常人可穿,传说石榴裙始于杨贵妃,琵琶女自言“血色罗裙翻酒污”,说的就是石榴裙,可见能穿石榴裙的是红遍京城的歌妓。
春天送别是唐人生活中经常的事情,不是为了浪漫、更不是为了写诗,只是为了生活。春天,穿着绿萝裙的情人,沿着长满青草的河畔送你远行,依依不舍,反复叮嘱,绿萝裙和青草相互衬托着。此刻,“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离情恰似春草,渐行渐远还生”一定会一起涌向心头。已经分别,还未走远,那穿着绿萝裙的女子,又回首一句“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你人已走,可魂留了下来。
一句“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在后世就有了《绿萝裙》的别名,可见留下了魂的,不只是牛希济。我觉得“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是古典诗词中最美的句子,是因为这句充满温情的道别背后有着生活的苦乐、有着文化的厚重、还有着历史的神秘。
标签: 八月十五最美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