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贫家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写文章称“感谢贫穷“,你觉得这种感谢有道理吗?
那篇文章我看了,实际上媒体误导了,小女孩的意思不是感谢贫穷,而是父母的付出和逆境造就向上的动力。普通人只有承受贫穷,没有人会主动感谢贫穷。
当然,这得怪媒体的标题党行为,在这个快餐时代,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不能怪网友们继续曲解。不要高估贫穷的意义,贫穷只会让人沉沦。不过,文科生的思维都是很发散的,小女孩的境遇还是让我想起了自己。
我出生在一个西部的农村,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是农民。我的父亲读过高中,没考上大学,爷爷一生引为憾事,母亲也是高中毕业。我的运气非常好,从小不属于爱学习的类型,但有很强的好奇心。虽然自己家乡的教育属于非常差的,小学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下了课回家种地那种,有时候带着自己养的羊来学校操场吃草,顺便上课。学校的操场都被种上了各种农作物。
我考初中,是全班第一名,不是多努力,而是运气好。进了镇上的中学,刚去的时候被人欺负,我又是一个性格强硬和不愿意忍气吞声的人,于是也打了好多次架,最终没有人欺负我了。初二的时候,我爷爷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贵在自立,家里就这条件,要翻身还是得读大学。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很听他的话。努力读书,中考考了镇上第一名,去了隔壁县城读书,因为成绩好,免了三年学费,学校还给了一点点补助。当时的梦想是考上陕师大,回中学当个老师。高中的时候,我也感受到贫富差距,毕竟从农村到县城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我这人比较心大,当然骨子里也有不服气的成分在。也被县城的混混欺负过,基层的校园欺凌还是比较严重的,最后虽然找人摆平了,那时候我也意识到必须超越他们才能不成为他们。
高二毅然选择了文科,自己喜欢的,我那时候理科非常好,物理化学一直是年级前三。当时有一个老师找我说,文科没前途,脑子不好,理科学不动,反应慢的人的才去学文,成绩好的就要学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幸运的是,高考我竟然考了全校第一名,那个县城的文科第6。顺利进入一个天津的985,感谢命运。之后读研,现在读博,虽然前路漫漫,也迷茫,但总感觉自己在变化。其实,中途也遇到一些挫折,我的爷爷和父亲病故了,对我打击很大。另外,由于自己有性格,有时候坚持点所谓的原则,得罪了很多人,也丧失了不少机会,不过也不太后悔。
我们不要奢求剧变,其实慢慢变化对于出身普通的人来说,已经不容易了。我觉得,有时候很多选择和走向,是不由自主的,而非刻意为之的。到了哪一步,自然就有了下一步的空间。
现在挺羡慕家里一些人的,自己在外漂泊,思想太不稳定,生计艰难,压力大。实际上,每个层次都有没有层次的苦,看怎么比了,我目前不觉得幸福是由层次和物质决定的。
传讯君睡前平铺直叙,权当流水账。大家努力,加油。
看了十几个人的回答,对“感谢贫穷”持批评态度的稍占多数,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份“毒鸡汤”。对此我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我个人也对“感谢贫穷”持批评态度。
仔细阅读了王心仪的原文,可以看出,王心仪当然不是要歌颂贫穷,而是想表达如何在面对贫穷时,保持一种乐观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她的父母如何在与贫穷作斗争中对孩子的那份无私的奉献,进而激励孩子积极向上。这个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如果因此而“感谢贫穷”,我觉得是放错了感谢的目标。
我也出身贫穷的农村,深知贫穷的滋味。贫穷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苦痛,还有精神上的煎熬。王心仪虽然不幸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却有幸遇到了乐观向上的父母亲,培养了她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比较确定的是,她上的学校(小学,中学)在当地也会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能帮助她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基础。但很多贫穷的农村家庭中,父母为了生活,为了养育孩子,都是拼命工作赚钱,常常会因为无法应对各种生活开支而心情大坏,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培养,加上孩子上学的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太好,读的中学甚至三十年都不会有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甚至连985,211院校都没有的。因为贫穷,这些农村孩子没有更多选择,只能在这种环境和学校成长,然后走上社会,和父辈一样在社会底层挣扎。如此,你还能说“感谢贫穷”吗?
王心仪是幸运的,这幸运也包含了她和她父母的辛勤付出。
但她在贫困的农村孩子中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个例。
标签: 高考0分作文被北大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