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教师11万字专著被指抄袭3万字,回应称是中介组稿和出版社错误,你怎么看?
大学老师都有科研和职称压力,实属无奈之举;┃大学老师的岗位应该重新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
大学教授抄袭论文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什么屡禁不止呢?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益问题。
科研压力:大学老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每年完成多少科研项目或者课题,才具有评奖评优的资格。
很多老教师是本科或是硕士毕业的,没有很强科研能力。应对科研任务的方法只能是抄袭或者是委托机构撰写购买。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每学期花1000块钱,在普刊上买一篇文章,就算是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了。
现在很多出版刊社都是专门干这个工作的,现在已经没有人购买刊物阅读了,这些刊物主要就面对有科研任务的老师。
只要出钱,就有写手帮着写,然后给发表。这些写手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抄袭的!
职称压力:教师的职称,牵涉到工资福利待遇,
比如:一个是讲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一个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月工资8000元左右;达到教授职称的工资,每个月1万左右。
所以,教授职称和讲师职称的工资能差出一倍,在大学里边评职称,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而评职称,最主要的考察依据就是论文、专著等成果,与教学关系不大。所以出现了大学老师不愿意上课,或者不认真上课,而一心搞研究的情况。
我读研究生的学校就有明确规定,发表了7篇SCI论文的才有资格评副教授。为了评职称,很多讲师、副教授都会抄袭论文发表。像这种评职称的论文,要求比较高,出版社收费也是很高的。发表一篇核心论文,大约在3000~4000元左右,发表一篇SCI论文,大约在7000至1万元左右。
所以,这些科研任务和职称压力,让很多高校教师铤而走险,去抄袭相关的成果。有的老师连抄袭都懒的搞,而是直接委托中介机构去做,只出费用。这导致了潍坊学院老师抄袭的情况。虽然是中介抄袭的,但是这个老师是主要负责人。
进一步讲,高校给老师安排科研任务和职称要求,也是有内在需求的。
全国高校在评比的时候,比如说评选双一流,评选重点大学等,主要评比的就是科研能力,主要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有多少成果?所以高校会把这些要求,下发到老师身上。
为应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在科研方面予以改革,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位。
教学岗:让那些科研能力不强,或者是愿意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分配到教学岗上。减轻他们的科研任务,让他们专心的教学,学生也能受益。
科研岗:让那些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或者是新进的博士。从事科研岗,发挥他们的优势,多发表科研成果,也为学校作出贡献。
高校在工资奖金分配上,也予以改革。不能为职称论,唯论文论!
天呐,这位学院的教师讲话真直,直接暴露了行业内幕,也暴露了自己专著的来源:委托中介组稿,一句话把问题推到中介和出版社头上,委托中介组稿,署你的名,难道说你不审吗?
我在这里也讲一段我自己个人的经历吧,虽然不是这样的专著,但是也与此话题有一些相像之处。
我在当年从国企离职以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班,后来看到一家文化公司在招聘编辑,所以就过去看了一看。当时该单位特别需要人,我因为有着多年的文字经历,又是工科出身,学的是电子专业,一直在企业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他们觉得对他们的杂志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人才了。这家文化公司的杂志是一本家电装饰类的杂志出版五本电器类的杂志,有对外发行的刊号,每周出一期,一期版面多达200多页,销量非常好。
这家文化公司的运营模式是这样的,他们有招聘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销售,所谓的销售,就是向那些有需要办职称的技术人员提供版面,至于文章的内容,可以是需要版面的人员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公司帮助他们来提供,自己来提供的,我们只要负责文字的通顺,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而公司提供的文字,大多是公司的小编辑从网上东拼西凑抄来的,抄来以后东拼西凑在网上进行查重,确保查重部分的比例不超过30%,最后组成总稿,由我来负责专业统筹和校对工作。
我在那干很短的时间,正好赶上过春节就离开了,但是也是正因为接触过这个,所以知道这一行业,如果说老板能够拿到杂志的刊号,销量真的超级好,杂志版面不愁卖的,刊登论文需要排队,而且收费非常高。据老板说,跟他们同样性质的文化公司光在那个产业园就有好几家,只不过是针对的论文方向不同罢了。事过了好些年,不知道这样的公司现在还有没有或者又壮大了?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说到了中介组稿,那可能就是杂志社或者是编辑出版社找枪手帮着他写的稿,网上专门有一些写手在做这些事情,至于这些写手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极度的参差不齐,出现跟别人重复率极高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论文不是他本人所做,把责任推到出版社和中介,直接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揭开了这个行业的一个盖子。
标签: 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