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改为孟母三打,是不是孟子成就会更大?
孟母三迁改为孟母三打,是不是孟子成就会更大?我的回答是:肯定不会。
孟母三迁的故事出自《烈女传》:“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从居住在墓地旁边搬到市集,是一迁;从集市旁搬到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这是二迁;从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搬到学校附近,这是三迁。孟母见孟子学习礼仪,很满意,就定居在这个地方。
孟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打”而是“迁”,这正是她的伟大处。
为什么说“打”不好?打是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如果孟母用“打”的办法,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孟子被打“怕”了,打“服”了,他不敢再到墓地或集市去玩了,也不去学那些东西了。那么他就失去了玩伴,失去了兴趣,失去了向社会学习的能力,整日在家十分孤独,长久下去要么成“书呆子”,要么得抑郁症。留给孟子心理的创伤是长久的,最好的结果就是“泯然众人矣”;二是孟子打不怕,那就可能增强孟子的“逆反”心理,母子反目,孟子就有可能离家出走,最后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迁”有什么好处呢?“迁”体现出孟母的远见卓识:一是体现自己的决心。“迁”对孟母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作为一个女人,一次次搬家要作出极大的“牺牲”,非常不容易。她用“迁”告诉孟子,以前的环境不好,习惯不好,一定要换,一定要改。所以“迁”比“打”对孟子的印象更深;二是发挥孟子的特长。孟子聪明,模仿学习能力强。孟母看到了环境对孟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于是通过“迁”的办法,为孟子提供好的环境,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知孟子者孟母也。”
孟子能成为一个“亚圣”,同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标签: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