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到极致是种什么体验?
所谓孤独,就是单一的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个体自然人,与浩瀚无边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彼此不相往来,处若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状态。
孤独现象的出现,多出现在封建社会,一部分曾经立下鸿鹄之志、饱学诗书的文人志士、特别是在佛教、道教、玄学等各方面有见解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求知、幻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而碰壁,个人情感变故的刺激,官场的失意、特别是人生命运的迷茫等。这些社会各方面因素叠加,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思想软肋,而知识分子固有的性格傲岸、情感超然的品质,又不容易融入纷杂的社会,特别是对社会乱象的无奈,急需给自己找一处静地,脱离灯红酒绿的低级趣味的生活,追求人间的“世外桃源”,在自己的自由王国里,打开心灵之窗,释放自己的情感,反思在社会生活中走不通路的症结,并企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现实社会的普通大众则难以理解孤独者的内心情感,往往称他们为古怪之人、行为孤僻者。
真正的孤独者,在孤独中早已忘记小小的我,反思的是社会乱象,忧虑的民族未来,在孤独的境地里往往会给历史社会,留下一些警世骇语,并在某一方面卓有建树,而这就不是一般芸芸众生所理解的。
孤独者在孤独中前行,他们自己认为是在黑暗中,做人类社会的探索者,也是具备非常人所有的毅力和执着,或者说是偏执。
孤独到骨子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所谓的孤独,从主观意愿上讲,应分为,被动,和主动孤独。
被动孤独,是因各种各样的外因,违背个人意愿,不得不孤独,也只能孤独的情形。
主动孤独,是在社会活动中,外在的言行举止,和常人大同小异。但仔细观察其长期的行事风格,就不难发现,这种人总是处理事情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按照个人意愿努力拚搏,对错成败,一人承担,坦然面对。实际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做事爱孤军奋战。做事敢做敢当,雷厉风行,有一定的能力和魄力。
我本人从八十年代停薪留职,自谋生活开始,无论做什么生意,全是主意自己拿,从未与人合做过,也从未做过亏本生意,赚多赚少而已。因情感问题,经济收入两次归零。但我从来没有慌乱胆怯过。尤其是第二次归零,是因伺候母亲12年,内心很坦然。58岁又拚搏数年,打了一个小小的翻身仗,能够自给自足。
短途游玩,钓鱼等活动,从不与人结伴,喜欢单独行动。和朋友相处时,也不愿深谈三观三情的感受,是不想无意伤害别人。我很享受精神上的独立,也很享受独处时的宁静。生活中有很多感兴趣的事物,令我留恋不尽,孤而不独。因好奇心浓厚,还有学习知识的欲望,总想把失去的时光,尽可能多的争取回来,尽可能多的改正无知而妄言妄为的行为。争取做到迷迷糊糊来,尽力做到明明白白的走。独处是自我醒悟,自我修练的大好时光。与今日头条的众网友,推心置腹,开怀畅谈,所以独而不孤。
一己之见。谢邀!
历史上最孤独的一句诗是哪句?
谢邀请。我认为历史上最孤独的一句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句诗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唐代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张继等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南的江苏浙江一带避乱,某日秋天的夜晚,作者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后夜晚的残景,让作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作者】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作意与作法】
唐诗安史之乱,使张继逃到江南,当时当地秋后的夜晚,是何等凄凉和悲惨。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首联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描绘一种意韵夜晚的景象。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月落,本难见物,只能渔火照明,霜寒天冷;夜半乃阗寂之时,却又传来乌啼和钟鸣。逃难的客人是一夜对愁无眠。作者用短短28个字描述了六景物,呈现了江畔秋夜渔火点点,心绪千万,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的心情。
【小结】
张继的这首诗流传千年,特别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为精典名句。笔者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苏州出差有幸游览了寒山寺和枫桥的景点。那时景点还不是很热闹,寺、桥、水都感觉一般。试想,若是唐朝张继那个年代,逃难到那里,又是秋后的夜晚,景象该多惨,心情该有多愁多悲,人该有多么的孤独。
标签: 孤独的句子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