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雷锋观后感,

ysladmin 22 0

刚从电影院看完«芳华»出来,你想说些什么?

看了《芳华》。脑中是这样的几个字:情浓,味淡……

刚从影院出来的时候觉得有点不过瘾不满意,现在想想自己脑中的这几个字,又觉得挺好。情浓味浓紧凑完整跌宕起伏曾经是很吸引观众的,甚至可以说是现在票房榜电影的决胜法宝,坐在座位时目不暇接是影片目标,评论里面有一句“全程无尿点”是追求,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芳华》中的情,能品出来是浓的深厚的,可偏偏滋味又是淡的散漫的。有的人会很喜欢,因为他喜欢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处无声胜有声,淡如清水出芙蓉,他的情在自己的心底,他喜欢这种淡。有的人会很讨厌,因为觉得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结构松散拖沓啰嗦,话不明说琵琶遮面,他的火发不出来,他不喜欢这种滋味。

少年雷锋观后感,-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艺作品本该如此,各花入各眼,个中滋味自己咂摸品味就好了。东北乱炖食材堆砌、火红湘菜味蕾爆炸式的电影,画面酷炫情节紧张,出得影院心神震撼头晕目眩大呼过瘾,日后念念不忘的是炸裂自己的那几个经典画面,反复重看依然过瘾。江沪小食精细雅致、粤式烹饪口味细腻类的电影,材料本真火候老到,座位上细嚼慢咽离去后口腹回甘,再想起时能填入自己的品味延伸情景追忆,那时心里能再泛起何种涟漪唤醒哪般滋味就是各有所爱了。

两种味道都不错。至于我自己,还是挺喜欢能够品一品,甚至不足味,要自己再想想回味思索的电影。

蓦然回首,刹那芳华终逝去;青春无悔,曾经绽放可堪忆。

少年雷锋观后感,-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看了《芳华》,小说也读过。应该说,不论经历过或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故事中有很多情节还是很感人的。尤其是何小萍穿着病服跳《沂蒙颂》好多观众都流奔了。

电影中的何小萍在小说中叫何小曼,因小说中的这个人物和电影中的这个女主角在感觉上是有明显差异的。我在想,主角人名的改变与故事情节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小说中的何小曼是个上海姑娘,应该说与林丁丁是老乡。何小曼的父亲是个柔弱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年代,因一根油条而自杀。何小曼作为"拖油瓶"随母亲改嫁给一个南下干部。

少年雷锋观后感,-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电影中,何小萍的父亲没有等到平反就病故了。

在这个故事中,何的父亲对何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电影对何小萍父亲死亡方式的改变,更合理,更便于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如果用小说的情节,电影是很难表现好的。

当然,何小萍这种经历和性格,在那个年代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幸的人中,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这种性格,只是艺术作品将这个人物典型化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主要靠视觉画面和音乐效果,努力追忆那个年代。这是电影的优势,也是与小说最大的差异。

这部电影画面很美,音乐也很好听。但总觉得那个年代,我们生活的环境并没有那么美,音乐也没那么好听,当时的基层文工团或宣传队,乐器的音色没那么好,有时还会有走音和跑调的,可这一切都是很真实的。

当然电影是一个产业,如果完全真实的展现过去,有人就会觉得这不是艺术了,艺术需要提炼和升华的,尤其是电影还要有完美的效果去赢得市场,所以才会有现在的这种效果,既是过去又不完全是过去,就像故宫的红墙,用现代艳丽的红色又粉刷了一遍。

标签: 少年雷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