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何处?放在当代应该如何理解?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与舍利弗的当机对话。主要论述的是观自在菩萨定中所观照的般若实相。这种境界应该是入涅槃定才能体验到的境界。揭示了真实本性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本自具足的般若空性智慧。然而凡夫心却感觉无法理解。也不能以文字相去依文解字。学者也只能熟读熟记,熟诵。在修行实践中去体会,在禅修中去体验。真实感受只能义会。若以言语表达,则辞不达意。去体验那种五蕴身心本空的境界,体验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境界。心经中还写到无色,无受想行识(即五蕴法的不究竟,不圆满,无常性),及无眼耳鼻舌身意等五蕴十八界法,以及十二因缘法的无明……乃至无老死。揭示了身心幻化,终归湮灭。修行之人是不会留恋的。这是在究竟意义上是如此理解。但在修行之路上却还要依靠这些五蕴十八界法,行者以此作观,观其中的苦,无常,无我三相,并以三十七道品作为方法逐步证悟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切忌夸夸其谈套用经典语言开口空,闭口无。这样毫无益处,也不能受用。只有脚踏实地的修持才有可能观得真实境界。在因地。心经上所描绘的空无正是行者观照的对象,只有在果地,这些才能显现其空性。也只有真正证悟了空性智慧的菩萨才有资格描述心经上的空性。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一部几乎家家都念诵,人人皆知的佛经。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区别、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色,即物质。空,指虚空。空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色又不是空,空又不是色。空有时是色,色有时是空。空与色是永恒不变的,又是随时在变化的。空与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符相承的,不可分的,又各有不同。是一个,又是两个。所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就好像《易经》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代表了两种力量。阳,代表了阳刚积极一面的事物。阴,代表了阴柔,消极一面的事物。乾坤是易经的两扇门,参透了这两卦,其它的六十二卦就好理解了。阴与阳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即是一体,又各有不同。只在你以何总方式,何总角度看它?你只看正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阳,只是色;你只看被面,在眼前的就只是阴,只是空。所以有时你见到的未必就是真的,你没见的未必就是假的。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世间本没有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又什么都是真,什么都是假!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于真假的态度,生活的太度,事物的太度,智慧的太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游记》的唐僧)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经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经的主旨,最要紧的就是“观自在”。自在是不可说的,可以粗解为自然而然的本来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达到解脱的彼岸?佛陀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知道“色”(现象)的本质是“空”,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的,皆因缘和合而成,缘聚缘散皆是虚妄。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达量子级别,哪里还有具体的物象。但是,现象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要看到一切现象包括受想行识,三千大千世界最终都是虚幻无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并非什么都没有,也表现为梦幻泡影,正如浪花浮云、霓虹白露,尽管异彩纷呈,归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种形态(色)而已。只有这样观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门圆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无挂碍”,才能“自在”,解脱苦海到达彼岸。《心经》告诉我们,菩萨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悟正等正觉)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这是“真实不虚”的。
标签: 四年级现代诗摘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