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哪些书会让你觉得作者的知识量真的很大?
Priest的作品
P是上交的数学本科,港大的金融硕士。成绩好的不行,课外涉猎也如此之,甚至还有一手好字。类型多样,文风豪气,语言诙谐,三观极正。
以上两张是女神的字,第一张水印是她的微博ID。
随便摘点文中的段落感受一下。
坠地作古,来也是苦,去也是苦;破釜金钟,穷也匆匆,富也匆匆。东面刮狂风,西面落骤雨,哗啦啦改天换地逞英雄气,也就是场一朝一日真做的假戏。不如当个活王八,吞一口江河湖海,吐一个千秋百代。——《六爻》
心有天地,山大的烦恼也不过一隅,山川河海,众生万物,经常看一看别人,低下头就能看见自己。没经手照料过重病垂死的人,还以为自己身上蹭破的油皮是重伤,没灌一口黄沙砾砾,总觉得金戈铁马只是个威风凛凛的影子,没吃过糠咽菜,“民生多艰”不也是无病呻吟吗?——《杀破狼》
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大哥》
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也不过一声“相见恨晚”。——《天涯客》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
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杀破狼》
岁岁年年,凡人沉浮于世,不管曾经多么刻骨铭心的人,多么刻骨铭心的事,也足以被洗刷干净。传言黄泉下有忘川水,饮一杯不知前世今生,可其实忘川水就在人间,又有一名,便是“岁月”。 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锦瑟》
人世繁复,不可深思,深思即是苦。能一壶浊酒,大梦浮生者,是大智者,也须得有大福气。——《七爷》
看题目的意思,第一,这本书是由一个作者写出来的而不是编著的,也不是许多人一起写的,这就可以排除掉许多书了。第二,问题问的是知识量很大,那么这本书应该有方方面面的涉猎,而不是只有一种专业的知识,所以,一般的专业书未必适合。
根据上面两条对此问题的理解,我觉得的就我自己看过的书里,大概有这么几本:
一、日知录
顾炎武的《日知录》,在学术领域里是作为学术笔记来归类的。我们知道,从宋代之后,中国学者的学术笔记非常多,比《日知录》所涉及的知识更深更准的书也不是没有。但是为什么单单要举出这本书呢?
因为《日知录》让我们发现,顾炎武的确是广博深刻,配得上“博学于文”这四个他本人提出的理念。他不仅通晓各类经史文献,还措意于实际问题,特别是天文、地理、区域变迁、水利、军事、艺术、财政、经济、管理等实业。显示了他真正学术扎实又经世致用的特点。
《日知录》一书,“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
二、红楼梦
我看很多人都回答了《红楼梦》,我也是赞同的。从知识面上说,要写就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的小说,作者本身就已经成为了18世纪中国的社会百科全书,仅就前七十回来看,作者不仅拥有渊博的中国文学、历史、儒学、禅宗、道教、建筑、艺术以及民间生活诸如喝茶、烹饪、服饰、名物等知识,还拥有不少的异域知识,而后者肯定与他曾经所处的环境相关,比如对“也里可温”,对“大穿衣镜”,对“暹罗”等的描述,在那个时候几乎就是很新鲜的知识了。
三、《围城》和《谈艺录》等
当年,有人把钱钟书的《管锥编》称为“獭祭鱼”,钱钟书大为光火。但这三个字的确很形象的形容了钱钟书学术作品的一些表面特点。就是旁征博引古今中西的典故,来烘托、证明、延展一个被研究的问题。
所以,学者们不管是推崇还是批判,在阅读《谈艺录》等作品时,绝大多数还是要惊异于钱钟书的知识广博,特别是关于外国的知识都能引用原文,还不止两三种外文。关于古籍也同样信手拈来。这或许得益于他留存大量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但毕竟涉猎如此广泛,这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及。
但我认为,最能体现钱钟书知识广博的,反而是《围城》。正如我在上文已经说了,学术的涉猎,可以通过记笔记来达成,今天的学者还可以使用电脑来检索。但像《围城》这样,几乎每一段都有典故、影射、暗讽、打趣,这就非常难了。
你大可以批评《围城》没那么牛,但把那么多趣味的知识融在小说里,不仅丝毫不影响阅读,还能增光添彩,这非常人所能及。那些冷知识虽然不免有炫技之嫌,可既然有绝技在身,何妨一炫?
标签: 极品公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