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写魏碑,如何写好唐楷?
魏碑和唐楷的分野在于从野趣天然到法度森严的审美转变。
魏碑的结体荒率自然,有一种不假修饰的朴拙之态。魏碑书法和当时的文学是相通的,因为国家离乱,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而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是上下不已,所以人生无常的观念影响深远,佛教的轮回观,道家的清虚散淡,都成了文化的内在营养。
基于这样的文化基础,书法的风格也随之向自然的一面倾斜。像龙门诸品,云峰山石刻,泰山石刻,云南的二爨碑,以及各种墓志,大量的晋魏碑刻都追求一种荒率自然的风格。用笔如刀,有的或者就是直接以刀代笔刻上去的,所以结构多变无方,风格诡谲无常,从里面可以吸收很多颇有韵味的东西。
但魏碑的刀凿感太强,所谓的金石气味其实要两面来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在为书法多添了一种味道,坏在影响了许多人用笔的方式。许多人特别习惯了魏碑的用笔方式之后,写唐楷乃至写帖都有些困难。因为他已经习惯用笔的大量侧锋偏斜,当需要完全中正的时候,反而不容易立起来了。
其实行为和心理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当善用侧锋的时候,随着这一多变的运笔方式,人的性情容易被勾引出来,情绪高涨。而当纯以中锋行笔的时候,人的心绪也近于平静庄严,它要求你不得不接近于理性。所以才会有魏碑和唐楷之间的转换问题。
书法到了唐朝,楷书完全的成型,法度森严,结构稳定。其时国家安定,贞观之治时乃至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见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平稳的一段时期。但这其实是依靠法制的健全来保障的,所以遵守法度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人身无法自由而不得不求诸精神的自由,那么唐朝正好反过来,人身因法治而得到自由的保障,精神上反倒向着规则和理性一面前进了。所以讲究法度成了他们的普遍追求,反应在诗歌里,书法里,也是一样的。
唐楷用笔多是中锋,到了颜真卿,晚年几乎用篆书的笔法来写楷书,让整个唐楷都显得庄严伟岸,有一种中正和穆的庙堂之气,与魏晋南北朝的野逸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由魏碑到唐楷的过度,不仅仅是用笔和结构特征的变化,更重要的,其实是心理的变化。这就要求你理性的一面和感性的一面都发展的比较好,所谓“善书者,至情至性”,就是对理性与感性都有极致的表达。
魏碑和唐楷,其实正是检测学书人的两套试卷,能够检验人的性情。写魏碑如果不能放开手脚,那么肯定写不出韵味来,是感性不足;写唐楷如果不能收束精神,肯定写不出森严的法度,多有弊病,是理性不足。
所以要说从魏碑过度到唐楷,应该首先从心理上回归到一种庄严的氛围中。这就要求书者需要暂时放下过多的情绪因素而回归于理性,然后以完全的法度去用笔,恪守原则,用笔的起止和行笔的中正都要做到,渐渐体会平静深邃的力量,否则肯定写不了几个字心境就被情绪打破了。
如果心境和行为统一调整过来,那么相信你很快就能回到唐楷的轨道中来。
现在的许多人听了一些所谓专家的意见,好似法度就代表着匠气,荒率就代表着艺术,于是轻视唐楷,轻视写经,轻视一切中正的表现力,其实是一种武断。它们本来不相妨碍,魏碑可学,唐楷也可学,能够在“情”与“性”两个方面都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去,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表达。这样的人,才饱满而丰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两种书体的关系上进行考究,然后采取最恰当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唐楷产生于唐代。从时间的顺序上讲,先是有了魏碑,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产生了唐楷,两者之间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
2.魏碑是由鲜卑族进入中原后,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体。留存的形式主要有造像记、墓志、摩崖、碑板。由于文字是刻于石头上或板刻,非原作品,所以有着的第二次创作的问题。在典型的龙门十二品中看到,魏碑主要的风格是方峻古朴,天真烂漫、自由奔放。笔画多为方笔,有棱有角。从出土的一些墓志中可以看出,这些墓志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为后来楷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对于大家熟知的《张猛龙碑》,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
3.唐代书家学习了魏碑并将魏碑的用笔与结体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与创造,形成了法度严谨,风格整齐,体势端庄的具有庙堂之气的楷书。在用笔上,主要以圆笔为主。相比魏碑,唐人更注重书写的“法度”。
4.综合上述所说,唐楷其实是在学习、借鉴魏碑以及把南北方书风融合的产物。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先学习魏碑后学习唐楷,还是先学习唐楷后学习魏碑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那么对于先学习魏碑,有了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应该再吸取唐人的特点,在书写的法度上进行有益的嫁接,取二者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标签: 阳刚男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