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读后感,电影活着读后感800字

ysladmin 17 0

怎么看这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要分析这句诗,须要先知其全貌,从全诗来整体分析,才能知其实质。因全诗较长,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自行搜索。

了解了全诗,下手分析不至于唐突。每一首诗都有它的历史背景,知道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诗的意境不无裨益。

《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诗成于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活动,在瞻仰了鲁迅故居后有感而发,随后创作了这首诗。

电影活着读后感,电影活着读后感800字-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却又发人深省。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隐喻,总结了两种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最终目的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来衬托鲁迅先生的光辉和伟大。

开篇直截了当,也是全诗的内核所在。后面的小节都是为这两句服务。下面我们对开头这两句进行展开分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作者提到的第一种人。这种人虽然活着,但也无异于行尸走肉。因为他的存在是建立在欺压人民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是不牢固的,且是要被摧毁的。后面的小节作者进行了展开描述。这一种人,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寻求不朽。结果被人民摔得粉碎,名字比尸体腐烂的更早。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有隐喻的,第一种人实际上指的就是人民的敌人,就是反动派。通过这样的暗喻,昭示了反动统治的黑暗。

电影活着读后感,电影活着读后感800字-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作者提到了第二种人。这种人即使死了,他依然活着。这里的活着可不是诈尸。指的是这一种人的肉体虽然消逝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消亡,精神是永存的,不可被遗忘的。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作者在后面的小节里进行了展示。有的人之所以死了却还活着,是因为他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做马;他情愿当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主要是为了凸显鲁迅先生这一类人活着的意义,他们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为正义而活。通过与第一类人的对比,更彰显了鲁迅先生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的怀念和崇敬。

诗是表达情感最有力的载体之一。想要读懂一首近现代诗,一定要结合它的创作背景及诗中的主要要素关系去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剖析它的内核所在。

只有这两句可以不朽!

电影活着读后感,电影活着读后感800字-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诗的背景充满政治意味,小可素来不喜欢政治诗词,但这一首诗的这两句除外,说句不怕被喷的话,小可认为,这首诗只有这两句可以达到不朽。

小可喜欢鲁迅,也认可鲁迅,认为他是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人物,尽管对他的文章或文笔有所微辞和偏见,但对于他的精神和灵魂,小可五体投地,毫无质疑。

中国不缺少李白,东坡,容若,但中国缺少鲁迅。

连韩国人都说,可惜我们没有鲁迅。

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鲁迅。

悲哀的是,我们只有一个鲁迅!

抛开这些背景不谈,这一句话反映了中国文人的价值和使命感。如果放在古代,不外乎是“立言”、“立功”、“立德”,古人称之为三不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这三个“立”,可以证明自己来过,证明自己存在过,证明自己不枉活过。人的躯体虽然死亡,但人的精神永存。

比如孔子,比如孟子,比如王阳明,他们用他们文字深处的思想,影响并启发着后人,他们把自己的世界观拿给世界看。

思想的延续,可以让这个人永生。

只是在这个年代,已经容不下鲁迅先生,更容不得鲁迅先生。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活着的鲁迅只剩下的一口气,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对面一帮不孝子孙,满脸悲哀地等待自己的死亡。

这个时代有鲁迅么?

没有!

鲁迅只是古旧教科书里的一个人名而已。

标签: 电影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