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

ysladmin 15 0

人一辈子短短几十年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有多少?

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一多半的时间。

每天晚上要睡觉,这都占了人生的一半。

根据自己所处的身份,经历的事情也算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爱人,子女,职位,父母,儿媳,女婿……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生中为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忙碌, 这些时间也算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毕竞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考虑和见解,决定和对错。

业余时间的安排 也算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春节, 每每到了这个时刻,完全属于自己任意的,掌控时间和消遣时间。

有的放纵心灵,有的寻找娱乐上刺激,还有的为了敞开心扉向别人倾诉,更有的是为了游览风景,旅行许多地方。 为自己的心情寻找属于自己的项目, 为高兴而快乐;为伤心而悲伤;为向往而追求;为得到而努力,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上睡觉,一天24个小时。即使你工作了14个钟头,18个钟头,下余的时间还是要休息。从幼儿到少年,从青年到中年,一直到老年。 睡觉是每个人缺一不可的,这些时间占了我们一生中的一半的时间。还不算属于自己的时间吗?

这个题目更深的理解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享受心流的时间应该是多少?

大部分人为了生活上的羁绊,确实挺不容易的,每个人有时想完完全全给自己放一个假,不考虑家庭,不考虑亲人,更不考虑世间的事事非非,让自己身心放一个假,得到心灵上的享受。 这样的状态也许是人生中最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800字-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时会把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在心里作崇。生活中的劳累,心理上的负担,工作上的不满,思想上的忧虑。 有时感觉活得挺累的。有时会想,让自己好好休息。好像自己为了别人而生活,渴求 让自己多拥有一些属于个人空间的,无忧无虑的, 来遐想,任意的放松心情, 这样的感觉才算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像这些也过于渴求和拥有,有价值的属于自己时间的确不多。 真正想让自己过的一生中都是属于自己的时间,那么你就要想得开,放的下。每天为自己而忙碌,每件事都是为自己奔波,一句话,一个物品都是为自己服务的。

这样的总结心也会宽慰许多。 只要愿意这样想,自己服务别人,有偿付出,别人服务于我,每天每件事都是这样循环的,那么互相得到的都是各其所需。

真正经历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你有哪些给诗歌创作者的建议?

不清楚题主是问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词。

作为文学载体,现代诗和古代诗在表现形式虽然有差别,但是“诗是韵文”和“诗以言志”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那么,初学诗歌,自然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初学者来说,要真正学写诗,学会规矩比浪漫奔放要难得多。

我们不做规矩的奴隶,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各种规矩,又怎么做到突破各种规矩,成为想象中的自己呢?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我才不管什么规矩,我要的就是表达的自由”这种想法,那就写写段子也不错,或者专门收集金句就好了,没有必要一定要挺进诗歌的腹地。

那种“平仄格律是自由表达的镣铐”的说法,像极了几十年前要砸碎一切的年轻人,愤怒地表达之后,一地鸡毛,既没学到什么,表达了什么也没有人在乎。

即便你不同意平仄格律,诗歌意象的固有表达和形成方式,你也先得学会了,才有资格来批判评论。这个不是“你行你上”的嘲讽,是一种虚心学习而后求突破的进程。任何学习都是日积月累的,没有长年累月的积累,不可能产生灵光一闪。

好似禅宗的“顿悟”,其实都是在“渐悟”中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爆发。

学现代诗,了解白话文如何组合产生意向,表达自己充沛的感情,投射到正确的方向,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这是最重要的。每天都闭门造车,只想着表达自己,不想着让人读懂的现代诗充其量只能算文字的垃圾。

学古代诗,要大量阅读古人作品以及后人评注,学习古风创作方法以及近体诗平仄格律知识。不要怕麻烦,不要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奔跑,平仄格律和古诗文意境、文笔、写法对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

东西摆在那儿上千年,你可以不学,但是不要因为你不想学就鄙视它。平仄系统对近体诗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因为有人诋毁就此消失。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学习近体诗,就不必学习这套工具,但是真没有必要鄙视。

肯定有朋友又会说,唐人不知平水韵,不也挺好?《诗经》的时候诗的名字都没有,不也挺好?是挺好,但你不是唐人也不是春秋战国人,为什么要用今天的文化成就去类比?明明有更好的声韵系统可以快速地规范诗歌,却因为自己的不愿学习而拿着“不以词害意”这种大旗来遮羞。

现代诗自由奔放,而古体诗的表达因人而异,但也绝不是垃圾筐,想怎么装就行。至于近体诗,不学习平仄,根本就入不了门。

从多读入手,总是没错,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我要表达什么,而是先学会怎么样去表达。这并不是说格式重于意境,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内容大于形式的,但那是内容超越形式,而不是没有形式。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到盛唐已经作完。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要想选出最美的七绝唐诗,实在是太困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历来如此。

先说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之所以出名,和它背后那个忧伤的情感故事有关系。崔护写这首诗的前一年的春天,饮酒之后郊外踏春,来到了都城南庄。这个时候崔护口渴,就来到一户人家讨水喝,结果开门的是一个明艳动人的少女,院子里一树灿烂的桃花正在绽放。喝完水之后崔护对那位少女念念不忘,第二年的春天再去寻人的时候,原先那户人家已经迁居外地,不知下落。饱受相思之苦的崔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祭奠那还没有开花就已经枯萎的情感。千百年来人们被这个美丽又哀伤的故事感染,也被诗歌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感染。人是有感情的,桃花是没有感情的。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时候,那一树桃花依旧迎春盛开。桃花开放的愈灿烂,给诗人的刺激愈强烈。这首诗歌,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留给了读者深刻的记忆。

这首诗歌,每一句,似乎都是一幅画,四句诗歌,就是四幅塞外画卷,连接起来,就是一幅苍凉寂寞的边塞图景。关于这首诗歌,也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据说慈禧很喜欢这首诗,命令御用书法家为她写一副字,内容就是这首凉州词,结果这个书法家不知什么原因,写漏掉一个字儿,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忘记写了。书法家自己还不知道,洋洋自得的把书法呈上去,慈禧打开一看少了一个字儿,马上就变了脸色。质问书法家究竟怎么回事。

书法家一看吓得冷汗直冒,但是最后终于被强大的求生欲拯救。他灵机一动禀告慈禧,这是他故意少些一个间字,把这首诗改造成了一首词,说完张口就念: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看,飞盘扔得这么远,都被书法家给叼回来了。

一首诗能够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证明了它受欢迎的程度。

事实上,作者王之涣作这首诗的缘起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话说王之涣和好友高适、王昌龄在酒馆喝酒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梨园伶人在演出,这三位诗人就商量好,看看有谁的诗歌被演员们传唱,谁的诗歌最受欢迎。结果三位诗人的作品都被艺人传唱,只不过唱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的姑娘,长的最漂亮。比赛的结果自然不言自明。这就是所谓“旗亭画壁”的典故。

书归正传,《凉州词》的好处在于,尽管这是一首悲凉的边塞诗,但是它悲凉却不悲伤,悲凉却不凄凉,在悲凉之中,仍然流露出一种慷慨悲壮的雄浑之风,这正是盛唐时代独有的风采。

黄河远上白云间。

起头一句动态十足又极富有想象力。描摹黄河之远,竟然像从白云之间流淌下来。这一句和太白诗仙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自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上面一句极具动态,这一句却忽然变得一片安静,犹如万古长夜,一片孤城,矗立在连绵的北方山峦之中。这个孤城,相比不是普通的城市,而是远道而来的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边塞堡垒。有孤城,就会有守城之人,有远道而来的异乡守城之人,自然就会有那思念家乡的情感。因此下面一句就是水到渠成。

羌笛何须怨杨柳。

杨柳者,唐朝流行的笛子曲《折杨柳》是也。羌笛,点出来地点在塞外。

标签: 再别康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