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家?
很多人说,要相成为一个科学家,您首先要取得博士学位,最好出国留学取的洋学位;之后再读几年博士后;要发几篇非常好的文章;要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就职,成为著名实验室和课题组的成员;获得科研基金;最后成为教授、研究员,成为课题组的领导;取的某些人才称号的头衔,比如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千人之类;甚至得到院士头衔。那么,您就成功的变成了一个科学家了。
这无疑指出了成为科学家的康庄大道。但是,成为科学家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只要有科学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实验/实践精神(通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或者通过自我学术训练),以及好的运气,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科学家。“出身”和“门第”不应该成为界定“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比如201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为发明新型抗疟药—青蒿素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就是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女科学家。可见博士学位并不是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必须的条件。
又比如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人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只是一名本科学历拥有者。他没有发表过几篇文章,也不是教授、研究员。
再比如佩德森(Charles J. Pedersen),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1927年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之后一直没有读博士学位。
再比如詹姆斯·布莱克(James W. Black)于198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她也没有博士学位。
再比如 哥土德·埃里昂(Gertrude Belle Elion)因对药物研究原理做出重要贡献,于1988年得到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她只获得过化学硕士学位。
所以,要想成为科学家,可以多看看这些科学家的传记,就能体会到成为科学家要走怎样的曲折/运气的路。
谢邀。首先我身边确实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当然很少有以科学家自居的人。科学家是别人给的尊称而且一般得有广泛认可的成就才好意思被人称为科学家,普通研究者一般都称科研工作者。如何当别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如何做人一样,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的活法,当你真的成为一个科学家时你不会想我该如何当这个科学家。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比如停下来经常思考的习惯,经常提问的习惯,甚至是经常钻牛角尖的习惯……
在科学上但凡有点成就不会思考是绝对做不到的。很多科研人看起来都很木讷,不怎么说话,反应也貌似比常人慢半拍……其实别人只是不喜欢应酬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而集中去思考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罢了。一旦你说到了他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深邃了。
当然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什么大家还是要清楚的,初中科学告诉我们来源于科学观察,科学问题。所以发现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绝对是研究者能走的长远的基础,也是当科学家的必备素质。向如何当科学家这种问题是研究者一般不会提的问题。为什么呢?一是太大太空,你可以打上五万字的套话空话。二是没有给明确的问题指向,我可以讲当科学家的生活,早上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也可以说当科学家应怎么进步,还可以说当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三是就科学家而言有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应用研究的科学家,物理,化学,生物,计算科学家不胜枚举,当各类科学家的要求,素养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谈写科学家的通性,大多也就是泛泛而谈。
困了写不下去了,明天再写
标签: 我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