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钢琴师》重映,重温这个故事有没有新感触?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最终没有走下船进入城市生活,对职场中的我们有何深度启示?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最终没有走下船进入城市生活,我觉得他是真正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在职场中对我们有何深度启示。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你是谁?你会做什么?职场上什么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紧紧抓住这些要点,明白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目标准确,才能有的放矢,如果职场方向走偏了,那么即使个人再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功。
其次,在熟悉的领域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在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主人公是一个孤儿,船就是他的家,他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会了弹琴,并且越弹越好,成为了有名的海上钢琴师。在船上,他是快乐的,单纯的,外面所有的喧嚣与他无关。在这里,他是钢琴王子,他有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外面的城市生活虽然更繁华,但那些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不属于那里,城市里没有他的家,城里的月光即使再亮也不会照亮他的生活。离开了船,他能做什么呢?除了弹钢琴,他什么也不会。城市里有的是会弹琴的人,与那些人竞争,他没有任何优势。职场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和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这些技能就是个人的专属,也是个人的职场名片。每个业界都有自己的高精尖人才,鱼在水里游的欢,跳到岸上就会渴死;鸟在天上飞的高,掉进水里就会被淹死。盲目四处挖井找水最后会一事无成,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最后,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每个人都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而决定,任何时候都不能盲目地跟从。有的人喜欢去大公司里上班,有的人愿意呆在小公司里度日,没有对错,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职场如生活,心安即是归处。
标签: 海上钢琴师英文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