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

ysladmin 18 0

如何看待那些抽象的,个人感觉没有任何美感的天价油画?

从问题可以看出,您不喜欢抽象的油画,尤其不喜欢没有美感的抽象油画。

那么我就从“抽象油画”和“没有美感”、“天价”三个方面说起。

抽象画是相对于具象画而言的。它没有确定的形象。艺术语言是开放的。不同的人欣赏同一幅抽象画,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与欣赏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曾经一位画家,他的画室挂了一幅从他处买来的大大的调色盘。他认为此调色盘像一幅抽象画,他每次站在旁边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使得他可以更好的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可见抽象画正因为他的抽象被一部分人喜欢,人们在抽象画前心灵放飞的尺度更大,更不固定。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看同一幅抽象画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第1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美感,这个就更复杂了。有的人喜欢美丽的事物,有的人喜欢真实的、富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事物,有的人喜欢历史的沧桑厚重感,有的人喜欢轻松欢快的感觉。所以这个所谓的“没有美感”,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绝对的标准的。

“天价”呢?这个与市场有关。某一位画家的作品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欢迎,那么他的画价会在市场的运作下,逐渐攀升。这是集体运作的结果,而不是画家一个人决定的,他的画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当然他的收入也不见得与“天价”对等。相反,他更多的精力会放在更多的作品创作中,至于他的作品进入市场后不断的流转,这已经完全是收藏家们的事了。

艺术收藏我不懂,单从艺术欣赏角度说。罗斯科的艺评网上有很多,不妨先阅读,作为背景。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第2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othko是我研究生师兄很崇拜的一位,我本人是具象方向的,对这类的画没兴趣,就看他整天拿着本画册在看。后来到美国来,就说我会给他拍点原作照片研究。

结果来了美国,坐到罗斯科原作前头,得,不用拍了。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我们一直看的是画册,电脑图片,不是原作(加粗)。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简短-第3张图片-安安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一些画家,作品是会有气场的。基弗是典型,罗斯科是另一个典型。

我们整天看着电脑,画册,甚至手机屏幕,就去评论某某艺术家怎么样,画得好不好。都是扯淡。

手机没法上图,上了也白上。大家可以去搜索,罗斯科的作品尺寸是多大的。笼统说来,大概比人高1.5倍吧。在现代绘画里不算特别惊人的尺寸,但绝对比你想像中大。

我当时看到原作整个人是挺震惊的,一方面是传说中的大师作品这种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气场”很强。这种东西很难解释,跟尺寸有关,也无关(洛杉矶郡美术馆有两三倍大的画,但也没有这种感觉)。

而且罗斯科的画,会给你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似乎你可以对着那块颜色一直冥想,仿佛前面是一个黑洞,你时时有可能被吸进去。

而所有的这些体验,对不起,画册,印刷品,电子图片是不可能给你的。

瞎涂一气而真正是乱画的人不是没有,但绝不是这些已经在艺术史上留名的人。看起来比罗斯科更乱搞的大有人在,比如封塔纳“封三刀”,在蓝色画布上划拉三个口子,不也是天价么?我们在看的时候都哗然,“谁不会啊!?”

然而艺术不是你能不能画(做)成那个样子,You can you up啊!你和我,是不是都有百千万个idea,就是没时间做呢?你我在面对罗斯科、封塔纳一类作品说“瞎涂一气”的时候,你有没有真正拿起画笔去瞎涂一气看看是不是一样或更好呢?而你我,在封三刀作品面前,会不会从这么一个角度:“打破架上绘画的平面(而架上绘画严格来说就不是平面的),探索平面与空间的交流关系” 这种抽象的、哲学的、关乎艺术理念(而不是技术)的角度去看作品呢?

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标签: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