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你知道什么故事吗?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仰佛教,但是我学习佛学。我认为,佛教,虽然发源于古印度,但是早在近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传入我国。井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扬光大,传承实践,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与儒、道文化一起,形成“儒、释、道”三大宗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便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精华所在。只是当佛教深入中国民间而形成普遍化的信仰之后,佛教的本来面貌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带上了很多神话和迷信的色彩。民间大众求神拜佛的目的:活着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庙堂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活佛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以求脱离苦海,深入天堂。给佛教披上了功利主义的外衣。其实,佛教的基本精神,根本不在于此。
其实,据我所知,正信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五戒十善”。就是教导人们要修身养性,积善成德。要求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相信因果报应,修成正果,获得圆满。这些“学好向善”的基本道理,是和我们中华民族所奉行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今天的人们,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公职人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凡是有害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不去做。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勤勤恳恳为民。就是一个徳能配位,厚德载物的好人。你的人生,也就是一番修成正果,获得圆满的精彩人生!
故事太多了。
比如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因为长的太帅(佛有三十二相,阿难有三十种),在托钵的路上被一个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钟情。
女子为此得了相思病,茶饭不思,她的母亲心疼女儿,就用先梵天咒控制阿难来到女儿的房间,就在戒体将毁的时候,佛陀用楞严咒破除了咒语,两人回到佛前,摩登伽泪流不止,阿难万般悔恨。阿难向佛请教如何才能真正入道,为此佛陀就说了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解释诸法实像以及众生迷惑的根本,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又比如,还是阿难的故事,他在托钵的时候向一位婆罗门老妇人乞食,结果这位妇人不问缘由,对着阿难一通狂喷,还用扫帚把他赶了出去。佛陀得知此事,叫舍利佛再去,结果老妇人就好像遇到久别的亲儿子一样接待舍利佛,听他说法之后,欢喜无量,临走还给予大量的供养。阿难搞得莫名其妙,就向佛陀请教,佛陀告诉他,久远之前有一只狐狸,死在路边,神识还舍不得离开。来了位商人,看到狐狸的尸体,觉得万分恶心,吐了口痰,捂着鼻子就跑了。过了一会来了位僧人,看到狐狸的尸首,小心的抬到路边掩埋,还诵经为其回向,愿它早生善道。
这只狐狸就是现在的老妇人,商人是阿难,僧人,就是舍利佛。相同的事情,因为选择的不同,业因不同,隔世再见,差别就那么大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可以看看《百业经》《百喻经》《佛陀十大弟子传》《高僧传》《虚云法师年谱》等等等等书籍,很有启发。
佛法是哲学的顶峰,学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自释迦牟尼出家创立佛教以来,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间里佛教产生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有些广为流传,有些怎不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说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三兽窣堵波
传说,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里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一只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萨行,帝释天想测试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个老者来到了森林里,遇到了这三只动物。
老者对他们仨说:我又累又饿,你们能不能给我些东西吃。于是狐狸去河里抓了一条鱼,猿猴去采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无所获,受到了老者的讥讽,说兔子言不由衷。于是兔子让狐狸与猿猴找来一堆枯枝,点起了火,然后投身火中,把自己献给老者吃。
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当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种佛塔),被称为三兽窣堵波。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三兽窣堵波与它背后的传说。
二、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个叫做摩诃罗檀囊大国,这个国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摩诃萨埵出门游玩,在野外发现了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雌虎与一窝嗷嗷待哺的幼虎。
摩诃萨埵知道,雌虎快要饿死了,而如果雌虎死了,幼虎也必死无疑。但是雌虎饿得没有力气了,所以无法捕食野兽。摩诃萨埵大发慈悲之心,便想把自己送给雌虎吃。没想到雌虎饿得连吃人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摩诃萨埵折断了一枝竹子,将竹子的断口插入自己脖子,放出血来给雌虎喝。雌虎喝了人血,恢复了一些精力,便将摩诃萨埵吃掉了。
摩诃萨埵便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舍身饲虎"是释迦牟尼百千万劫修行直至最终成佛万千因缘中的一项。
三、顽石点头
中国东晋与南朝宋时有一位高僧法号道生,他自幼学习佛法,是另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之一。道生潜心研究涅槃佛性思想,被当时的人赞誉为“涅槃圣”。
当时涅槃类佛经未能全部传入中国,已经传入的经典中说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唯独一阐提(善根断尽之人)不能成佛。然而道生却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一阐提也能成佛”的观点!
佛祖释迦牟尼出生于印度一个皇室的皇堂宫内。出生前晚上他母亲梦见太阳到了她家里,出生时满皇宫都是红光,而且香气扑鼻。出生后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男孩,眼睛闪闪发光,非常活泼可爱,慢慢长大,大概2岁左右就会说话。这时候大人就教他认字,他识字很快而且记忆力也很好。他的父母爱不释手,抱在手里怕他跑了,到6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让他在皇宫学校正式上学。他异常聪明好学,对书本中的知识一看就过目不忘,他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经常对他父母讲,他将来一定是个奇才,定堪大用。这时候他就开始着一些佛教方面的书,而且也很痴迷。
20岁左右,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一个漂亮的女孩结婚了,他很不适应夫妻生活,第二年他的妻子就跟他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也非常漂亮,但他就不一定喜欢。而他对佛教书籍是非常喜欢而且越来越痴迷的程度。有一天他对他的妻子说,他不会长期过夫妻家庭甚至皇室的生活,他要选择出家,将来为尘世间的大众谋福祉,你然后去找一个人家嫁了,不要等我了,我的决心以定。他的妻子哭的稀里哗啦死去活来,后来,他的家人及妻子把他的话和决定告诉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大惊失色,跑来指责他的糊凃想法。但无论大人怎样劝都没用,他的决心已定,他父母知道已经无力回天,就问他你的妻子怎么办,他说让她改嫁吧,不要等我了,我再也不会回来的。
第二天他就准备了简单的行李出门了。他一直朝北边的森林慢慢走去,一个人晓行夜宿。他的父母不放心派家人稍稍跟着他,怕野兽伤着他。他一直走着,一直不回头,饿了吃林中野果,野菜,渇了就喝山泉水,不停地看佛经书籍,有一天,当他坐在一颗菩提树下默默睡觉,醒来后发现他知道了很多事情,知道了过去未来的事情,看到一些凡人看不到的事情,他明白了我己经覚悟了。从此他就走上出家布施佛法的道路上去了。
他的家族现在还是姓“释迦牟尼”。这就是佛祖的故事。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应该是公元2550年的印度的释迦牟尼。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们将中国农历二月初八定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日。
下面让我们回顾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一生,公元前544年,人类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诞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那时他作为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梦见一头大白象儿怀孕,在赶回娘家生产的路上,与兰毗尼园中将他生下。悉达多太子自幼过着无忧无虑、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十六岁时和拘利城的耶稣陀罗公主结婚,一年后生下的儿子罗睺罗。
生活奢侈舒适的太子,一直以来都不知人生的痛苦为何物,有一次他在外出游玩的时候,遇到了衰弱的老人、痛苦的病人和下葬的死人,这才明白了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19岁那年悉达多太子终于下定决心,舍弃一切荣华富贵与亲情,离开了王宫,到森林中做一个修修道士;他四处参学寻求人生的真谛。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派遣大臣,想把太子带回家,却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悉达多在一尼连禅河的森林中,以种种难以想象的苦行修行了6年。
有一天极度虚弱的悉达多晕倒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他,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了脱生死的根本觉悟,于是他接受了一位牧女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体力。在河水中洗净身体后,来到菩提迦耶一棵茂密的菩提树下;他在坐上铺了青草,一心端坐树下,就这样悉达多禅定了七天七夜,吹破了一切通往菩提之路的魔障,终于大彻大悟,觉醒成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他在天神的请求下,开始为众生说法,他先后在婆罗奈斯的路鹿野苑、王舍城的竹园精舍、舍卫城的袛园精舍等地说法,制定了戒律,建立上千人的僧团。
他著名的上首弟子有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阿难陀等等。释迦牟尼成佛后49年,讲经300余回,从不休息的向众生说法;直到他79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四处传教,受他教化的弟子中有国王、贵族、军士、商贾,也有妓女、乞丐、贫苦大众,还包括他的养母、妻子、儿子;后来也都成为他的学生。
无论贫富贵贱,释迦牟尼佛都平等无碍的慈悲对待,用种种善巧的方法,教化人们从痛苦烦恼中解脱,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佛陀及觉悟者。
释迦牟尼佛向众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相,指导众生放下贪、嗔、痴,修持戒、定、慧,彻底转变人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而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解脱”。
公元前485年,79岁高龄的释迦牟尼佛即将进入涅槃,他在拘尸那末国的娑罗树林中,头向北方,侧身而卧,此时他依然谆谆不倦的为弟子们做了最后一次说法;还收下最后一个弟子。之后,释迦牟尼佛进入了不可思议的涅槃境界,圆满结束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佛陀涅槃后90天,由大迦叶、阿难、优波离等500大阿罗汉的常随弟子,共同完成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内,佛教徒举行过多次结集大会,汇集成今天三藏十二部佛教经典,使佛陀的真理、言教能够流传至今。
2550多年来,依佛陀教法修行而得救的人数,实在难以统计,受佛陀之光庇护的人们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释迦牟尼佛用他完全无我利他的言行,树立起了人格的最高典范,成为众生的救主和伟大的导师。
标签: 佛教小故事